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尴尬处境

从1997年开始,全国先后由个人出资建立的私人博物馆已有数百家,类别从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到中医药、空竹、匾额等等,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角落落。但这些博物馆有个共同的命运,就是刚成立时热热闹闹,一段时间后就面临供血不足的困境。而资金背后,则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

尴尬一:身份模糊

从诞生到现在,私立博物馆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私立”、“私人”、“民办”、“非政府办”、“民间”、“民营”,文化部新出台《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称之为“非国有”。

中国私人投资兴建博物馆主要出于如下几种情况:出于公益考虑,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与更多人共享;出于经济考虑,想达到收藏养收藏的良性循环;企业办馆,希望树立形象等。但由于国家对私立博物馆的身份界定不清楚,形成了一个怪圈,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私立博物馆干着公立博物馆一样有意义的文保事业,自身要生存还没有经营权。

尴尬二:收不抵支

除了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依托馆主背后的企业生存外,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私立博物馆都严重“差钱”。

租用场地、购置和制作陈列用具、布置展厅、聘用人员、水电耗费,各种花销让资金并不雄厚的私立博物馆馆主遭受巨大的压力。寥寥的门票收入显然难以维持运营费用,私人馆主们不得不拿自己的其他收入补贴。

尴尬三:馆藏难补

补充藏品对于资金匮乏的私立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件“明知很难却咬牙也得干”的事情。近年来全社会兴起民间收藏热潮,很多藏品价格一涨再涨,公立博物馆都买不起,私立博物馆就更别惦记了。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大部分藏品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淘换的,那时老百姓还不怎么认这些东西。“现在我们看上特别有学术价值的好东西也没机会,人家都想卖个好价钱,我们肯定比不过那些有钱人,一点辙都没有”,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北京老爷车博物馆的馆长雒文有看上一辆老上海,那是一辆祖师爷辈的孤品,见证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没有一百万根本下不来,车主和我也很熟,人家明说应该支持我们博物馆,可是这差价不是一点半点的,只好卖给出高价的有钱主了”,雒文有说,“我只能表示理解。”

私立博物馆没有充裕资金,很难保证博物馆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私立博物馆都在吃老本,马未都说:“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先上手了,很多好物件搁现在谁还买得起呀。”

尴尬四:政策缺失

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够对私立博物馆进行扶持,但具体是否实行奖励或者补助措施,并不是在我们管辖范围内,这需要财政、民政等其他部门通盘考虑,我们只能提出建议。”据了解,对私立博物馆如何扶持,没有相关政策。正在征求意见的《博物馆条例》仅指出“国家鼓励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