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清代外务部公所修缮完工

颐和园又添一处新景点———清朝外务部公所,这座百年建筑组群经过两年半的保护性修缮后,免费向公众开放。

09年10月14日,记者从颐和园管理处获悉,建国后该公所一直作为小学校舍,从未对游人开放过。

系晚清重要外交舞台

颐和园外务部公所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广场外东南侧,占地8300平方米,共有古建院落两处,分为一号院落(三进院式四合院建筑)和二号院落(三合房式建筑布局)。

颐和园副园长祝玮介绍,颐和园外务部公所为清政府外务部的派出机构。据《光绪起居注》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五年间,慈禧每年都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臣,最多一年达14次。颐和园从慈禧最喜爱的皇家园林变成了晚清最重要的外交舞台,而该公所正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公所收回面积不到2/3

清朝灭亡后,该公所被军队借用。1942年,颐和园事务所管辖下的颐和园民众学校从升平署(现中央党校南校区)迁至该处。

1949年后,该处成为颐和园小学校舍。为满足办学等功能需求,院内陆续增添了多处教室,沿街古建筑被改造为商业用房,部分古建筑被改造成餐厅。

祝玮说,由于长时间被外单位占用,半个多世纪未进行系统修缮,以及多年来的不当使用,外务部公所日益残破,古建筑损坏较为严重。2004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公所重回颐和园。不过,目前收回来的面积还不到2/3。

将“变身”游客服务中心

经过为期两年的古建勘察与专家论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在2007年5月,颐和园开始实施公所修缮工程,近期刚完工。

祝玮表示,按历史原貌修缮后,该公所将“变身”为兼具陈展、服务与接待功能的颐和园游客服务中心。

■记忆

“书上记载 变成现实”

“以前只在书上看到有这地方。”昨日,在参观颐和园外务部公所时,65岁的张天力颇为感慨地说。

张天力是老北京,隔三差五就会来逛颐和园。“以前这里是颐和园小学。”张天力说,学校的大门是红色的,让人印象深刻。那时,上学的孩子不少,很多孩子在放学后就跑到颐和园里玩。

2004年后,院子就被封了。张天力也听说要恢复原貌,但他没想到这么快就开放了,还是免费。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