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

“抗俘”是抗战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官兵,出自樊建川作者写的《抗俘》。

“抗俘”一词是樊建川提出的,唯有此词,能传达其形象,能意会其魂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俘虏是低下、屈辱、怯懦、可怜的混合代名词。因为你是瓦全者,因为你既未成功,也未成仁。

抗战中战死疆场的百万将士享受烈士荣光。

抗战中负伤挂彩的百万将士享受壮士荣光。

抗战中被俘的将士呢?他们的总数目也应是在百万以上。他们慷慨从军出征了,他们上阵英勇与敌搏杀了,他们身不由已被日军俘虏了。这时,人们往往忽视或漠视他们。当时,许多部队甚至不愿统计他们,不愿上报本部被俘官兵数目。

抗俘身受三重痛苦:敌方的残暴杀戮和残酷折磨,我方的深重鄙视和入骨误解,已方的无休自责和无穷懊悔。三重苦难,一重沉于一重,如影相随,让抗俘生不如死,死沉深海。

抗俘为拯救国家坠入地狱,久久地隐入历史和时间的黑洞。


——   摘自百度百科

这是一个“献给为国流血牺牲的抗俘同胞”的展览馆,我只为之而震撼!因为它发现了被我们忽略的现实,发现了另一种英勇的战士,他们没有光荣地从战场上胜利凯旋;也没有在战斗中壮烈殉国战死沙场,但是他们也是英勇,只是不幸成为了俘虏。他们被我们遗忘了60年,仅仅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死去。抗战的英雄记忆上,他们的名字被悄悄的抹去,他们的命运我们无从知晓。更残酷的是,他们落入凶暴的日寇之手,不能获得国际法中战俘应受的保护。他们当中许多人,留下人生第一次影像时,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并且见证他们最悲壮人生一幕的,不是我们,而是敌人。我们因其屈辱而将之遗忘,敌寇却记录了他们的不屈和英勇,他们风华正茂,却少有人活到抗战胜利那一天。

此馆室友攀建川先生建立的。据了解攀建川先生最初萌发研究战俘的念头是在七八年前,当时在建立系列抗战博物馆时,收集到大量日军当年所拍摄的照片、相关资料、实物,如日本版老画册《历史写真》、《支那事变写真》、《日支事变写真》等,还购买了大量当年日军拍摄的私人影集。在翻阅这些图片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战俘影像逐渐进入他的视野,而此前在国内,他几乎没见过俘虏的照片。当樊建川先生遍查资料,想求证有关资料时,他发现国内有关抗战时期中国战俘的资料奇缺,抗俘研究者乏人。

樊建川先生意识到,这是一个被国人遗忘的角落。他决定整理有关史料,留给后人。他亲赴日本,先后斥资近400万元,从日本购回2000多册资料,既有当年的老画报,也有侵华日军制作的纪念册,还有侵华日军拍摄的私人影集。整个馆中藏着 200多张照片,许多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不为我们知的照片。这些照片描绘了被俘后英勇牺牲的抗日战士,还大量描绘了至今下落不明的普通战俘处境,让人们认识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无疑也是抗日英雄。也更新了我们对于英雄的定义。

多年从事抗战文物收藏的樊建川先生,俨然已经对抗战历史中的诸种细节了如指掌,但面对这些被他凝视了多少遍的历史图片,你仍能感到他笔触的踌躇。

“抗俘馆”虽然是位于建川博物馆众多博物馆中的一个,但却是最让我最震撼的一个。它专为抗日战争中我军为日军所俘者设馆纪念。整个抗俘馆设计独到,以水泥筑墙两道,窄窄的过道让我们深感一种沉重。墙体有无数钢筋头暴露,大小不同的都悬挂着烈士遗照,每一个的眼神都是深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作为抗俘悲伤.....两墙之间,钢板铺地;两墙之间,不加顶棚,蓝天白云,犹如露天的囚笼,诉说着他们生前的屈辱与他们如钢铁般的毅力。

无数的照片,是无数的战士,他们尽管被敌人用刺刀威胁着,被敌人用绳索紧绑着,但他们依然有坚挺的脊梁,与不屈的眼神。我们就在这些照片中交流着,我们慢慢体会着他们的精神,体会着我们的战士不为人知的一面,体会着他们的痛苦,身心的痛苦。如果没有当事人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谁能知道被俘的中国军官吹拉弹唱时,八名乐手中还有一名日军?高高的监狱墙下,在排队领到一些白面馒头之后,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在抗俘营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在只能由日军照相机拍下的场景中,我们的战士就这样的在高墙之下屈辱的活着。

那是一个10岁的孩子,在我们看来,还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还是一个应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小孩子,但那张黑白照片留下的是他心灵的成熟,仅仅10岁的他已早因为残酷无情的战争失去父母而自力更生了,更让他早早地失去本以快乐无忧的童年去参入战争的冷酷,不知道他参加了多少次战争,不知道他穿过了多少枪林弹雨,才小小年龄的他却已经是一名陆军上等兵。虽然矮小,虽然年上依然稚气,但被敌人俘虏后的他不甘坠落,身子挺得直直的,胸脯向前挺起,面对着一个用右手摸着他的头、左手却握着长尖的钢刀的日本官,他干净利落的展示了他不屈的纯洁的灵魂!

另一张中国小汉子,他光着赤脚,呈最标准的45度的“立正”样子,身上背着子弹、军壶,原本小小的身躯,几乎被这些东西所占满。也就十几岁的样子,还看得出应该要变得更有轮廓的脸。还看得出应该长得更高大的身躯,却被无情的战争洗去了稚气,成为一位成熟的战士了。我们可以猜测他或许是个侦察兵、或者是个通讯兵,但不管是什么,小小年纪的他,在俘虏他的日本人面前,都保持着最标准的立正军姿,不见一丝害怕和恐惧。

如此的境地,我们找到了那么多人的照片。其中赵一曼写给孩子的那一封家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一句“宁儿”便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柔怀,书信字迹娟秀,字字都流淌着他对孩子的真情,让人晃若隔世。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可是母爱却一样流传着。我们的烈士在刑场坚强如钢,但那对孩子的柔情却没有丝毫损伤。也是民族大义,使她们抛却亲情家庭,愤然走上救国的战场。一面是孩子的情,一面的民族的义,情与义在赵一曼的家属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是一位真正烈士,烈士能为民族大义割舍亲情,用正义的死结晶真诚的情。

许许多多的照片都归属着我们熟悉名字,他们在我们的记忆中都占据着一小块位子。只是那更多的照片,更多的战士,被我们所忘记,我们不曾缅怀他们,面对战俘这中国历史中最尴尬惨痛的群体,我们细细回味,一位军人,做了战俘,往往一生都将在周围的冷遇中煎熬。无论是死于战场,还是被俘后死去,60年前为民族独立而死去的军人,都无愧于英烈之名。他们死去了,但不应在我们的记忆中消亡。我们应该一直一直的记着他们,这一群默默的人,也是我们民族的英勇战士!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