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从大制作转为申遗风

京剧的观众流失,剧目减少,都有据可查。近五年来,中国京剧院的每一个演出季,演来演去都是这点戏,上座率一般都是五成以下,人民剧院最惨时就6个观众。

根本问题是管理体制走向末路了。剧院已习惯于国家包养,没有市场意识或者说市场意识很淡薄,没有人说要杀出一条血路,除非是那些比较年轻的演员,但京剧是个集体项目,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也缺少这种有凝聚力的人。

同时,其他形式的资本也进不来,而且,就算进来了资本也不能控制,不能操作,很多事情都不能参与,还有谁会把钱投进来呢?如果没有彻底的体制改革,京剧恐怕是没有出路的,我觉得京剧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市场化。

京剧质量单一

现在观众流失得很厉害,其实观众都不是傻子,好的东西谁都能看得出来。现在的京剧是不考虑消费者, 如果生产出的东西品种单一,质量低劣一样,当然没有人愿意消费,其实主要是没有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团队吸引观众,以现在的这种质量闯市场必然会死掉!

国家给京剧花钱不少了

其实国家每年投入在京剧上的钱不少了,但效果并不好,我想体制是致命问题。京剧不景气持续的时间很长了,但京剧是个很好的剧种,演员不可能去批量复制,也不可能像普通大学那样上大课或看录像学习,京剧必须口传心授,这并不是落后的标志,就像英语学习一样,口语班里学的人越少效果就越好。京剧的成才率是很低的,但它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如果没有好的体制,对演员的艺术生命也是浪费,因为演员一到一定年纪就没法演了。

国家包养不是出路

今年政协会上,京剧演员王蓉蓉晒工资的事情, 京剧演员的待遇很低吗?王这类演员其实并不代表收入低的演员,他们在剧团已算精神贵族了,他们都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开15万元以上的车,他们都住的什么样的房子? 他们的待遇怎么就低了?剧团里有待遇低的,但他们没说,这才是真正可悲的事!他们始终是围绕向国家要钱的方向出发,什么事都是国家来包养,过去是大制作,现在快平息了,却从大制作转为申遗风, 说到底还是向政府要钱。查查遗产名录,很多都是京剧演员,尽管这里有其合理的一面。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