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的诞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50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国徽方案。左二为张奚若,左一为朱畅中。(郑景康 摄)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筹备会决定,在常委会下设立6个小组,其中第6小组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首都等方案,组长为著名教育家马叙伦,13名成员中包括我校政治系教授张奚若、物理系教授钱三强。接着,第6小组开会,成立了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歌词、歌谱评选委员会,除第6小组成员分别参加外,还聘请一些各方面专家。不久,我校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即被聘为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

7月中下旬,《人民日报》等刊登了征集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启事,受到热烈响应。到8月20日征稿截止,共收到国内群众和海外华侨寄来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其中包括我校营建系师生积极应征的图稿十余种。但是经反复筛选,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9月底的政协大会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等,毛主席说,国徽可慢一点,工作小组继续设计,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此后不久,我校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接到邀请,各自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重新开始了国徽设计工作。

我校的设计组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组长,由梁先生的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及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组成。大家抓紧时间,又设计出二三十种方案进行比较、讨论。根据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和各界人士的意见,我校和美院两个设计组都逐步统一了用齿轮、麦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1950年6月,周总理又亲自约请梁思成教授,要求按政协常委会提出的意见,把代表“五四”民主运动发祥地和新中国诞生地的天安门设计进国徽。6月12日,梁先生在新林院8号自己的家中召集设计组开会,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为赶在国庆节前确定国徽,设计组成员分工负责,集中力量进行“攻坚”。有的研究麦穗稻穗的形象及它们的排列组合,有的研究红缦的折纹和在齿轮孔中结扎的形式,建筑专家们为画好齿轮形象专门去向机械系教师请教,营建系一些同学也参加了精确绘制天安门立面图等工作……因过度紧张、劳累,本来就体弱的梁思成病倒在床,在病榻上仍与林徽因等仔细推敲。

6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政协国徽审查小组会议,最后一次审查国徽方案。在中南海怀仁堂一间会议室里,沿墙的座椅、沙发上陈列着我校和美院分别设计的大小图案多件:左边为我校方案,国徽由金红两色组成,端正的天安门立面图和铺满天空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富丽堂皇、气势雄伟之感;右边的美院方案中,天安门为有强烈透视感的彩色图画,一个华表立于一侧,没有五星,蓝天、黄瓦、红墙、白石相衬,色彩丰富。两种方案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构思和艺术形象,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田汉等评审委员赞成美院的方案,张奚若、邵力子先生等都认为清华的图案较好。绝大多数人发言后,周总理看李四光先生一直沉默不语,就走到他的座位旁,双手扶着沙发背问:“李先生,你看怎样?”李四光指着清华的图案说:“我看这个图案气魄大,气势恢宏,又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对称均衡,庄严典雅,我赞成这个。”周总理又仔细看了两个方案,随即说:“那么好吧,就这样定了吧!”随后又指示代表病中的梁思成先生前来汇报的我校教师朱畅中,要求对稻穗图形等做些改进。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徽审查小组选中的我校设计图案。

接着,我校营建系高庄先生又承担了设计、塑造国徽浮雕模型的任务。为使国徽由平面图形变成立体浮雕后更庄严、更挺拔、更明朗,他不顾盛夏的酷暑,聚精会神地雕刻每一个点、每一条线,常常凝思几小时才动一下刀,在雕塑中对外框上稻麦穗的排列组合、红缦的折纹等细部作了进一步改进,使之更程式化。有人认为国徽图案已经批准不能再作任何修改,高庄因此专门上书毛主席陈述理由,得到支持。8月18日,国徽石膏模型获得通过。国庆前夕,高庄和徐沛贞等老师带领营建系同学,完成了首批各种规格国徽模型制作任务,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方格墨线图的纵断面图。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其说明。国庆一周年庆典时,第一枚木制的国徽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