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泰斗”罗哲文热评苏州香山技艺保护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世人对香山帮营造技艺的最高评价。昨天,在蒯祥的家乡,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成立,这是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历经千年迎来的一次“新生”机会。让所有香山帮传人喜出望外的是,被誉为古建筑“泰斗”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也出现在了协会成立大会现场。

罗哲文虽已85岁高龄,但看起来仍然十分精神。罗哲文是四川人,但是对古建筑的痴迷让他在数十年间,先后到苏100多次,对苏州园林、环太湖的古建筑等,老人如数家珍。在接受采访时,罗老说,环太湖不计其数的古建筑,都凝聚着“香山帮”营造技艺的精髓,砖雕、木雕、石雕、泥塑等木作、水作精品随处可见。

谈到香山帮的传承与发展,罗老表示,苏州不仅很好地保护了一大批的古建筑,并且已经意识到并已开始了一系列对“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比如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申请并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香山帮”传人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门规划了占地350亩的“香山工坊”产业园,还成立了香山帮营造协会。

“这‘三部曲’走得很好!”但罗老同时表示:“传统技艺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载体,要有人研究,有人实践,如今成立香山帮营造协会正是一种努力。但不能说协会成立了,香山帮就一定能中兴。”

香山帮根植于吴文化的土壤,打上了深深的吴地印记。实际上,香山帮就是苏州乃至苏南地区古建筑的代名词,曾经,被誉为“香山匠人一斧头“的香山帮,个个身怀绝技,并在大江南北甚至大洋彼岸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建筑经典。基于此,罗哲文说:“香山帮的营造技艺是个好东西,很值得研究。香山帮技艺从蒯祥一直传承至今,这门建筑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展,还要好好加强研究,研究它的文化、它的资料、它的历史,然后再加以实践、培养人才。”

曾经,“香山帮”的营造技艺仅靠简单的口口相传或者简单模仿中流传,同时,在现代年轻人不屑于再握凿子、斧子的就业观念冲击下,“香山帮”技艺一度面临着变异或失传的境地。8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薛福鑫说,他从13岁开始正式学手艺,17岁已经可以带徒弟,在他近60年的建筑生涯中,他带过的徒弟不下一两百个,但是,真正学到这门营造技艺精髓的不过五六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个也没有,这是薛福鑫最大的遗憾。

对此,罗哲文表示,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只能慢慢来,现在已经有了传承的组织和实践的基地,下一步就要集思广益、实践探索。“关于这门技艺,目前还有很多东西实际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不断地研究。”

罗老同时也表示,“香山帮”的营造技艺古老而传统,它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和局限在老的手段上,也需要配合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技艺。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