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无锡理应成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先锋
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政府、无锡市文化遗产局承办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峰会10月27日在无锡凯宾斯基举行。近40名全国知名专家参加了本次峰会,并以“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复兴的思考与实践”为核心内容,围绕运河传统文化和城市现代文明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同步并举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当天上午的议程中,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就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作主题性演讲,他在演讲中提议,鉴于千年流淌的运河在水利、运输、经济等诸多领域的贡献巨大,应该创立“运河学”。同时应参考立法保护长城的模式,订立《大运河保护和发展条例》。作为拥有大运河中精华段的无锡,理应成为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先锋,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峰会
大运河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大运河已成为国内首个由国家层面组织的联合申遗项目。此次如此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聚首在千年古运河畔,共同关注和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盛事,更是无锡文化遗产保护的幸事。无锡正在着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任务艰巨而繁重。在实践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视角的调正,一种新的文化认识的深化,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的开拓,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传承,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古运河无锡精华段·南长绝版地历史
追溯无锡段古运河的发展历史,在农耕文明时期,造就了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在明清手工业发展时期,无锡成为具有辐射力影响力的“四大码头”——米市、布码头、丝码头、钱庄码头,是“漕运”的中心;在近代工业发展时期,她又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和乡镇企业发源地;在当代经济转型中又催发了服务业、旅游业。从历史的纵线时空中看,对各个时期的生产技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线性文化的形成、发展、凝聚、辐射来观照、考察,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构成一座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运河露天博物馆。
大运河系无锡的生命之河,南长与运河更有着不解之缘,治内三条运河交相辉映:早在3200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来到无锡建立勾吴国,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港,比京杭大运河早了1000多年;隋炀帝开凿的江南运河在历经唐宋的繁荣发展,终于公元1293年由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1958年开凿的大运河新河道,由黄埠墩至下甸桥浩浩荡荡穿区而过。自从有运河开始,南长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水街相依的格局构成了江南清秀的骨架,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水乡文化。也正是古运河,串起了南长的昨天和今天,沟通了与全国各地之间的文化、商贸和经济联系,孕育和滋养了民族工商业的百年繁华和具有鲜明特色、丰富厚实的南长古运河历史文化。南长因此百业俱兴,商业气息浓郁,官私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种手工业蓬勃兴起,成为了无锡丝业的发祥地,最多时汇聚了13家缫丝厂,创造了以丝业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的无限辉煌;密布在沿河大窑路一带的108座古窑遗址,同样也书写着从明代启始的无锡窑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可见,千年运河给南长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和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和绚烂多姿的人文景观,造就了荣德生、荣宗敬、薛南溟、祝大椿、杨宗廉、杨宗瀚等一大批民族工商实业家,也使南长享有了“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等美名。更值得骄傲的是,与其他城市的古运河相比,古运河无锡南长段是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历史最悠久的、保存最完整的、“水”与“文化”完美结合的运河段,曾被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等著名专家,认定为中国运河“绝版之地”。从南长桥至清名桥全长1.5公里的古运河段,河面宽约20米,两岸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聚集了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被誉为“江南历史人文景观长廊”、“神奇的东方之旅”。
关于无锡古运河保护修复实践
在无锡市区古运河保护修复中,我们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为切入手段,在每个文化载体上彰显她特有的魅力,重点实施一环、一廊、二聚落运河文化遗产三大保护工程,再显“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历史文化风貌。
一环指的是环城运河城市景观整治工程。重点对环城11公里的运河沿岸城市景观进行整治。修复新街巷、日晖巷、淘沙巷三大历史街巷,城市建筑穿衣戴帽,增添江南建筑符号,打造12个文化节点,每个节点上让游客观众能够与历史文化互动对话,沟通运河两岸步行绿化景观长廊,使环城运河成为运河旅游观光带和群众文化休闲长廊。
一廊指的是运河工业遗产长廊保护。古运河为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祥”搭建了平台。沿着古运河两岸两岸形成了一条工业密集的“走廊”、商业繁华的“水上市场“。我们对留存在运河沿线的数十座百年老厂进行保护改造,建立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文化休闲等文化事业、产品项目,建成了中国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中国民乐博物馆、无锡名人书画艺术博物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等博物馆群体。
二聚落指的是清名桥、惠山沿河聚落遗产修缮工程。在清名桥沿河聚落遗产修缮工程中,重点对南长桥至清名桥1.5公里长古运河段“水弄堂”修复。这里河宽约20米,民居枕水而居,前店后坊的建筑鳞次栉比,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寺、塔、河、街、巷、桥、窑、宅、坊众多空间元素有机组合,成为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我们在此重点实施“一二三四”工程,打造12个旅游节点,在每个旅游节点上,让游客和观众和历史文化互动对话。
惠山运河聚落遗产修缮工程,重点修缮惠山沿运河2公里分布108座明清祠堂建筑群,再显以青山、绿水、祠堂园林为载体的宗族文化底蕴。
关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实践
以保护为要务,科学策划、有序推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
从八十年代起,我们就开始重视古运河的保护,有序着手开展水工及聚落遗址的修复保护工作。以时间点来看,1983年南长段古运河被纳入《无锡市区古运河规划》;1987年确定伯渎港两岸各50米为保护区;1992年清华大学编制《无锡市南长街古运河改建规划》,在道路交通组织方面提供建议;1995年确定了南长街至清名桥(长1.5公里)以及古运河两侧按50米纵深的范围为保护区;2001年,东南大学编制《无锡市清名桥历史街区概念性保护规划》对街区功能定位提出建议;2002年,清华大学编制《无锡南长街古运河历史街区规划》对道路交通和防洪提出解决方案;2003年,街区被确定为历史地段,并划定保护区范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被纳入法制化轨道;2004年,街区整治被列入《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行动计划》;2005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将其列为主城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并编制了《无锡市古运河清名桥地区保护规划》;2007年,清华大学编制的《无锡市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于同年年底正式启动。近2年来,坚持“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理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力保护历史文物,挖掘文化内涵,恢复街区风貌,展现运河魅力,着力加快水工设施、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复,积极推动聚落遗址风貌、肌理、内涵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努力彰显历史时空、文化视野、现实体验中的“天地人和”,努力实现“保护与传承并举,人文与自然同辉”,努力打造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的绝版地,使“江南水弄堂”真正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