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国徽设计的宜宾人

建国之初,清华大学国徽图案设计小组9名设计者中,有一名是四川宜宾人,他,就是罗哲文。
1924年春,罗哲文出生在四川宜宾县柳家镇的一户小康人家。他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宜宾外江中学 (今宜宾县二中),中学时代的罗哲文努力学习外语和数理化,立志将来报效祖国。正当他刻苦求学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少年罗哲文在宜宾这座小城过早地进入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1940年秋,16岁的罗哲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现代中国最早从事古建筑的研究机构——因抗战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金岷日报》的招考简章中有写字、画画等要求,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在营造学社里,他师从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习中国古建筑学。
梁思成是戊戌变法著名领导人之一梁启超的儿子,他对弟子要求极严,不仅要学生很好地掌握书本理论,更注意培养学生参加实践、动手制作的能力。他以现代科学方法,引导罗哲文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让其对古代建筑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建议和设计方案。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和古建筑法式方面有 较好的培养基础,便让其协助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在梁先生的亲手指导下,罗哲文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古建筑的实际勘查、测绘、制图、研究、鉴定等工作中大长了才干,积累了古建筑学的知识和方法。1946年,罗哲文从李庄随同中国营造学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一道迁返北平。清华大学约请梁思成先生创办建筑系,培养建筑专业人才。梁思成即与校方商定: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联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人员全部纳入清华的编制。
清华大学建筑系草创之初,事务繁杂,梁思成先生要罗哲文参与筹建工作。当时罗哲文正在中国建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研究所与建筑系一起办公,实际是同一组织。罗哲文兼任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秘书并从事中国古建筑史的研究及助理教学工作。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发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与国歌的启事。《人民日报》刊登的启事中明确提出了国徽设计的三项原则:要有中国特征;要有政权特征;形式要庄严富丽。
一时,国内各地纷纷来稿,一些海外侨胞也从国外寄来设计图稿。评委会先后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徽模型112件,设计图稿900多幅,但没有一幅是令人满意的作品。
周恩来指示:扩大范围,多找些专家来参与国徽的设计工作,集思广益。于是,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图案设计小组。两个设计小组力量都很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系主任梁思成教授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音、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在召集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小组制定国徽的座谈会上,周恩来郑重地向设计者建议: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去。
周恩来记得那是1942年冬天,宋庆龄在重庆寓所举行茶话会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他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桌上摆着两串麦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闪亮。这些麦穗是重庆附近的农民送来的。
有人赞美这两串麦穗说:“真像金子一般。”
宋庆龄凝视着麦穗,满怀深情地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
周恩来用手抚摸着金黄的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
将麦穗设计到国徽上去!这更使罗哲文这位从川南农村中走出来的学子心情万分激动,他和设计小组的其他同志精心构思,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国徽设计方案都出来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国旗、国徽审查小组经过反复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从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设计加工的图案中,选定清华的一幅作为国徽图案。这幅国徽图案由红色的国旗、金黄色天安门、齿轮和麦穗组成。
罗哲文和设计小组的同志经过集体讨论,写出了关于国徽图案的文字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以红色国旗作底衬,象征着中国人民自 “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提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罗哲文在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批文后,立即和梁思成先生去请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高庄先生负责塑造国徽浮雕模型。
开始,高庄先生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来塑造国徽,但是,他很快发现设计图纸的整体和局部形象不统一,原图中的麦秆向外弯曲低垂而杂乱,绶带的线条不够明朗清晰,而且有飘扬不稳的感觉,越塑越感到别扭,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尚未塑造出来。
于是,高庄先生向罗哲文谈了他考虑将对原设计图案重新加以修改,使其更趋完善的想法。
罗哲文把高庄先生遇到的困难和想法向设计小组组长梁思成先生作了汇报,梁思成马上召集设计小组全体人员开会讨论,有人不同意改动设计图案,认为国徽平面图案业已经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不可再改。
正当设计陷入困境时,彭真来了。高庄教授向彭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彭真当即拍板表示尊重专家的意见,他对设计小组全体人员说:“你们大胆改好了,祝你们胜利,祝你们成功!”
高庄教授率领助手倾注心力,冒着酷暑,夜以继日地经过将近两个半月的精心劳作,终于在1950年9月中旬把一个庄严、明朗、神圣、富丽而又完美无憾的国徽浮雕模型塑造成功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布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徽终于诞生了。
1950年国庆节,梁思成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捧回了国徽设计国家一等奖(集体)。
罗哲文将政务院的奖状端端正正地悬挂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办公室正面雪白的墙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