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华贵的87版王熙凤,新《红楼梦》敢于争锋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她头上带的那枚大凤钗绝对是全剧中最精华的一只,这支钗其实和钗,黛二人的簪子一样,是最能勾勒人物个性的传神之笔,原是阿凤的日常饰物,却精细一至于此!钗为六尾,凤尾做工细腻,当中一颗大珠引出凤头和流苏,旁边各有中等珠子一粒,又引出小流苏各一,凤尾处另缀有金色珠子.凤翅采用了镂空雕法,这样就减轻了凤身的沉重感,多了生活之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改“大红洋缎窄袄”为橘红色,加入了浅橘色披帛,保留了“窄袄”的设计, 这套衣服同时保留有刺绣,缕金百蝶穿花是也;赤金盘螭璎珞圈也有,旧时富家小姐为保长寿平安,多佩带璎珞长命锁, 凤姐身后站着的平儿姐姐,削肩细腰,眉清目秀.秋香色斜襟比甲,浅紫衣领,明蓝纱质手绢,淡雅之极。与凤姐的相比,一个明艳照人,一个温柔敦厚;一个光彩如丹阳高升,一个皎洁似皓月初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裙子的颜色成了明黄色,橘红褙子的下摆造型做成了如意流苏网绦,凤仙裙前的“豆绿宫绦”改成了深橘红色,绣工精致,牡丹花样与宫绦上的双凤齐翔图案喜气富贵,明黄,橘红,深橘红,浅橘红,都是同一色系,错落有致.阿凤的出场造型可谓活色生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种恨天高非常好的拉长身高的效果,人物也显得十分有精神,头顶那支大凤钗是凤姐御用,光华异常,衣服是正红妆蟒暗花缂金丝锦缎的褙子,滚两寸红褐纹锦边,中衣是天蓝色,与外罩浓淡辉映。黄金璎珞用云脚纹做雕镂花纹,很合凤姐已为人妇的庄重身份。下面穿月色压光棉长裙,古雅中透出冼练。正是持家少奶奶形象。看她身边放的填瓷青花高脚盖碗,身边开的玉台金盏凌波水仙花,身后放置的玉兰鹦鹉镏金立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抹额一条镶翠一条缀珠,都是家常装饰,素淡雅致。下面右方的那个造型,淡黄搭配橘红,艳而见威.对称的长枝玉兰从上而下勾勒全身,别致。发间的小凤钗与林妹妹那支神似,但是一个叫人觉得爱怜,一个就叫人觉出威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烈火烹油的绝世风华皮草装,大毛的衣服,不怒而威的风范,全数的装配-------灰鼠昭君兜,镶珠抹额,八翅金凤钗-----每一根都会动的。大镶大滚灰鼠风毛棉缎对襟褂子,眉细额宽,态势淡定,天生的执权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凤姐早期造型以各色红装为主,盖因人物身份独特且兼正值春风得意之时,所以多用各色红衣.总结了一下.先看第一张.这个造型要是非取个名字不可的话,我估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选用“浴火凤凰”四个字。看这通身的宝石红撒亮金牡丹花的气派,看那钗头凤展翅欲去的潇洒灵动!总结语四个字----人如其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身玫瑰紫压正红边幅锦缎长袍冬衣.是早些时到东府赏花的装扮。配上尤氏婆媳一个浅桃红,一个鸭梨黄,好一幅冬装集艳图之少妇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红对襟长褙子华丽极了,发式隆重,珠钗生辉,经典。这幅图让大家看的是红楼梦服装设计所体现出的身份以及阶级差别。近处的周瑞家的和旺儿媳妇,两人是府中有身份的仆佣,衣领处的绣花不动声色的渲染了这一点.但是衣服的质料就远不如主子了.凤姐身上的品红妆蟒缂金丝提花纹锦,周林二人只是普通的棉绫。远处的一个丫鬟与媳妇,造型同样用心,衣饰上再次一等,领口绣花没有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朵较大,为富贵牡丹纹;后者花朵稍小,采用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庆生辰,阿凤是寿星婆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衣服的滚边不一样,前者是黑锦缎压粉红边,后者是直接压月色窄边.图案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着实闹了一场后琏二爷作揖赔罪时的造型。----又一套红衣服,和前两套又不一样!我的凤姐啊! 我们来看下原著中的描述: “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披肩造型---里面是件洋红缎子袄。旧时女子着正装时一般讲究要佩带披帛。唐时尤甚,有时几乎权充上衣,宋明之后披帛逐渐有了御寒挡风等更多实用价值,于是变厚变宽,质料也从唐时的轻薄纱绡之类逐步扩大到了毛皮,锦缎,羽纱等更多面料上,与我们现在偶尔佩带的披肩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凤姐这一件,银妆缎滚灰鼠毛,荷叶短斗篷样式,造型小巧,华丽中见娇媚,怪道迷倒了色鬼贾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卸下那披肩后平儿姐姐在为她梳头----可怜的平姐姐,神仙一样的美人,却只能穿着黯淡的鸦青与秋香绿......再看凤姐的朱砂红-----难为了她的赤胆忠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细缎质料,光泽柔软。正玫瑰色比甲,浅洋红中衣,同色棉绫凤仙裙,素白半月水波腰封,掺金珠线穗子宫绦,再点缀上细碎的小花,好一个俏皮风韵的凤辣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虚观打醮夏装。真是作到了“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那件荔枝红缠枝葡萄文饰长身褙子做得合身合体,把个凤姐衬托的挺拔利索,发髻上还是这根大凤钗,因是打醮还愿之喜,又添了石榴红绒花,看去风流泼辣,精明锐利。正是老太太说的“南省凤辣子”是也!看,好精致的芙蓉团花纨扇。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