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祖国的其他事业一样,戏曲艺术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也走过了60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感到激动和自豪。这段历史不仅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成就,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珍视、记取和深入思考。

60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文革”前的十七年在党的戏曲改革思想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三并举”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戏曲艺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中间也有许多曲折和失误。“文革”十年,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党的错误,大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使戏曲艺术受到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戏曲艺术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之前,就确立了保护民族艺术和戏曲改革的思想。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成立了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并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于11月13日在华北《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专论。强调对丰富而又庞杂的戏曲遗产,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提出了以对人民“有利”、“无害”、“有害”作为审定旧有剧目的标准。并确定了对戏曲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改革的方针。应当指出,戏曲改革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总结了延安和解放区的经验,而且也包括了辛亥革命以来戏曲改良运动及“国统区”广大戏剧工作者的经验。辛亥革命之后,西安易俗社、成都三庆会等戏曲改良团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李桐轩在对秦腔剧目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13年写出了《甄别旧戏草》,提出“推其陈,出其新,病乃不存;陈之不推,新将焉出!”并把流行剧目分为“可去、可取、可改”三大类。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戏曲改革思想的渊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激进文化人的强烈批判,许多戏剧家都在认真思考戏曲改革问题。之后,一些从国外归来的文化人如余上沅、赵太侔等则在中西对比中把握戏曲的特点和美学内涵,进行“国剧运动”的实验。再后,欧阳予倩、田汉等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戏曲改革思想并付诸实践。因此戏曲改革是适应戏曲发展进步的举措,而不是“左”的思想的产物。戏曲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起到了有力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经济极度凋敝,戏曲艺术更是濒临灭亡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努力恢复经济,积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戏曲艺术复苏并迅速走向繁荣。当时看了中国新戏曲的国际友人惊叹地说:中国戏曲像出土的明珠擦去了灰尘,重新放出了光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在国际上无成功的先例可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戏剧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制定了“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思想出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又符合戏曲艺术的实际。推陈出新,如同“芳林新叶推陈叶”,这就是说,既不离开传统的根基,又必须有新的发展;在继承中必须分清精华与糟粕。当然这一工作是很复杂的,因为精华和糟粕常常是杂糅在一起的;正确判断精华与糟粕需要对传统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经过认真的讨论,经过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互相结合的共同努力,在20世纪50年代,整理改编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戏曲中数以百计的剧种,应不应该有主次之分?要不要以某个剧种为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听取了戏曲界的汇报后说,还是百花齐放好。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同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们简称为“五五指示”)对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指示说:“中国戏曲种类极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和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1952年10至11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3个剧种演出了82个剧目,展现了戏曲改革的初步成果。京剧《将相和》、《白蛇传》及《三岔口》、《贵妃醉酒》等折子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黄梅戏《天仙配》及川剧《秋江》、《评雪辨踪》、花鼓戏《刘海砍樵》、黄梅戏《打猪草》等小戏,都是这次会演和稍后各大区会演中推出的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