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震区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截至目前为止,汶川大地震中,全国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包括292件珍贵文物在内的近三千件馆藏文物受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今日在地震中文物受损及灾后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汶川地震中文化遗产受损及中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张柏在发布会上说,5·12四川汶川地震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家文物局共收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关于文物受损情况的报告,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和都江堰, 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包括292件珍贵文物在内的近三千件馆藏文物受损。

张柏介绍,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和灾后文物保护协调小组,研究部署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组织多个专家组前往灾区实地考察评估,研究并提出灾后文物抢救维修保护的指导性意见;会同四川省人民政府等部门,组织各有关方面专家完成了《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5.12地震遗址博物馆研究报告》,初步确定重点保护的具体对象和相关要求。文物灾后重建规划将相对独立地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国家文物局指导、协调并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汇总三省规划,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7月20日已正式上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组。

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震区各省市文物部门在地震发生后,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召开现场会议,开展文物抢救工作和自救工作。古建维修、文物保护、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家赶赴受灾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评估,提出检查报告、应急措施及灾后文物抢救维修保护的指导性意见。都江堰市文物局迅速将文物转移到安全区域。甘肃麦积山石窟对石窟内塑像进行了临时性支护。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开放了所管理的空地和广场,为当地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