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物银行”地震中保护大量珍宝

此次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文物带来严重的损害。据国家文物局一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四川省可以统计到的被损毁馆藏文物达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91件,包括4件国家一级文物。而在重灾区绵阳,却产生了一个奇迹———绵阳“文物银行”收藏的5000多件珍贵文物绝大多数完好无损。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局长徐荣旋表示,四川绵阳市中心库房在此次地震文物保护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所藏5000多件珍贵文物仅1件受损,确保了绵阳各县市珍贵文物的安全。

据介绍,“文物银行”是四川业界对绵阳中心库房的简称。由于此前各县市和乡镇文物的保管条件很差,文物的自然损毁严重,绵阳市决定试行“文物代管”。去年该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地下建设了1800多平方米的中心库房。

绵阳市中心库房是国家文物局支持重点建设的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中心库房之一。2007年4月开始,绵阳市下属7个县市,包括北川、汶川等重灾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搬入中心库房代管。珍贵文物集中代管的原则是:权属不变、无偿代管、方便提用、确保安全。双方需签订珍贵文物代管协议,并进行文物入库前的点交、核对,验明每件代管珍贵文物的名称、年代、质地、尺寸、重量、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完残状况、鉴定级别等详细情况,制作代管文物信息登记卡。这种代管办法,好比把文物存入“银行”,代管协议犹如“存单”,各地需要对文物进行研究、展览时,随时可以提取使用。因此被形象地誉为“文物银行”。

绵阳“文物银行”何以能在地震时有效地保护了文物?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介绍,中心库房分金属类库房、玉石类库房、陶瓷类库房和有机材料类库房。不同的库房设定不同的温湿度指标,并实现温湿度的恒定和自动控制;对空气品质实施监测,有害气体超标自动报警,并自动开启空气调节系统及时处理,量身定做存放文物的柜架和囊匣等优点,使保护文物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王锡鉴说:“在这次地震中,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保管条件一流的文物银行,这些珍贵的国家文物才能得以保存,只有一只大瓷瓶由于放在地面,在地震时被震碎了,但是可以修复。”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呼吁全国有条件的地市借鉴绵阳经验,大力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及区域性中心库房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