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工艺的改革和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宣纸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生产历史悠久。它质地棉韧,色泽白雅,纹理纯净,润墨清晰,不腐不蛀,久藏不坏,被誉为“千年寿纸”而驰名中外。对我我国的文化发展和中久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

宣纸有紧而不实、松而不弛、耐老化、变形小、湿强度大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润墨性。画家对宣纸要求大笔挥墨、泼墨时,能表达水墨淋漓的风格。落笔柔和滋润,能保持浓淡笔痕不对流。浓墨时墨色乌而鲜艳,淡墨时淡而不灰。积墨时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焦墨时微量墨粒也能吸收。能表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既有湿润的感觉,也要有干的感觉。它必须具备适当的吸附墨粒和扩散墨液的性能,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从而达到墨颜万变的效果。由于国画艺术对它的特殊要求,体现了它的独特性。但是宣纸是纸,就造纸理论探讨,有普遍性。宣纸生产方法沿袭千年古法。我们祖先不断创造、不断发明,为我们留下了传统知识,但是落后的生产方法却严重影响宣纸生产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它独特性的基础上,弄清宣纸生产机理,运用造纸的普遍原理,来改进它处于落后状态的生产方式。

五十年代初期,泾县宣纸年产量不到二十吨,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上书周总理,说宣纸既无产量也无质量,而且很难买得到,周总理责成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过问宣纸生产,后在国家扶持下,宣纸才逐年恢复发展起来,要解决宣纸产量和质量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要从原料投产开始,探讨整个流程每个细节的合理性。

宣纸传统生产工艺的原理,是采取水浸方法去除色素,淀粉等水溶物,灰腌去除部分果胶及部分生成果胶酸钙。以及其他粘状物质,几经纯碱汽蒸。又再除去一些微弱的木质素,并和钙盐合成碳酸钙。以后在碳酸钙的保护下进行日光漂白。除去色泽物。纯化纤维素,皮料制造过程共分:毛皮、皮胚、青皮、燎皮、下槽皮五个阶段,二十九个工序;草料制作过程分:备料、草胚、青草、燎草四个阶段,二十个工序;配料造纸共有二十二个工序,它经过一百多道精细操作。制造自然而繁复。有“水火经济、日月光华”之说。传统生产方法,造出这样优良质量的产品,是有科学依据和操作优点的。从檀皮和稻草分别制成燎皮和燎草的过程看。它经过反复缓和的处理,不但使纤维均匀洁白。同时亦提高了纤维的纯度而不受损伤。纤维成份中的半纤维素与失水戊糖等亦几乎去净。而纤维聚合度又未纸落。它为宣纸创造了“千年寿纸”的声誉。从制浆造纸过程来看,皮料经过调皮打饼、切皮、踩料、锻料;草料经过舂草、踩料、锻料。这种高浓度的打浆工艺取得了纤维所应有的长度,帚化度和水化度,它直接关系到纸张的紧密度、润墨性、棉韧性、伸缩性等物理性强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宣纸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工艺,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传统生产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综观整个生产流程,处理手续繁多。生产周期冗长。纤维的散落和流失是很大的。因此,它的缺点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劳动条件差、生产周期长,浪费大、成本高。从工艺上探讨,灰蒸和碱蒸,因水量不足,石灰和纯碱对原料中的非纤维素物质的浸浊、溶解能力不强。它对胶体物和木质素的影响亦就不大,皂化物亦只能有待于冷水中洗涤除去。因而需要经过反复的多次处理,总碱量是比较高的,操作又在野外进行。要带进一些自然性的杂质,难免要给后阶段的制浆工艺带来一些麻烦,制成的燎皮和燎草在制浆过程中进行反复鞭料、洗涤和选检。人工选检,不仅需要大量劳力,同时亦不可能彻底清除杂质,质量波动亦比较大、纸而尘埃、灰沙是无法消灭的;又如踩料和锻料工序,都是为了进行配料抄纸前的纸浆处理工作,踩料是为了疏解纤维素,锻料是把纸浆放在55目的布袋中,用人力在水中冲击清洗,劳动强度大,上午和下午洗涤质量都有较大的差异,整个浆料中若有一袋洗不清水,就会波涉整个一盆料的质量;从抄纸工序来看,手工抄纸完全依靠手艺,纸槽的浓度在不断变化,它不仅影响厚薄定量。而且同一槽口浆料的配比亦在发生变化。因此,质量亦有差异,一个槽口浆料的配比亦在发生变化。因此,质量亦有差异,一个槽口就有“浓槽和清槽”之分。因此,在研究传统生产方法科学意义的同时,既要发扬光大它的独特性优点,而且还应该用现代方法来改进它属于落后状态的生产方式,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宣纸生产的工艺改革,从一九五五年以来就开始研究,一九五六年中央地方工业部组织工作组在泾县具体帮助,进行了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方法的研究工作,一九五七年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制浆造纸研究所对宣纸原料、半成品进行了分析总结,继后轻工业部研究设计院造纸所又对打浆与其成纸质量进行了研究活动。六十年代初期轻工业部把宣纸机械化生产列为十年卡片任务。几十年的探索,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工艺,改革落后笨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