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豇豆红不乏响应者

豇豆红釉是康熙时期御窑厂创新的一个釉色品种,因其釉色如成熟豇豆的颜色而得名,是康熙年间瓷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虽然在当今收藏市场上,豇豆红瓷器并没有像青花瓷、粉彩瓷等那样风行,但是其特有的艺术情趣,一直深得藏家的推崇。近几年,清代豇豆红釉器物在市场上也屡有表现,尤其是拍卖价格显现了走高的态势。而这之中,康熙时期的豇豆红瓷器更是市场上的宠儿。

清代康熙豇豆红作品一直都是藏家炙手可热的对象。早在1994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的成交价就高达60.42万元。199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静观堂藏品中,一套有损有修的豇豆红文房用品共8件,估价为450万至550万港元,最后以717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当时瓷器拍卖中的一大亮点。同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也以33万元的价格成交。

豇豆红釉瓷器之所以不乏响应者,有其独特的原因。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由于制瓷工艺复杂,明代中期失传。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恢复了这项失传200多年的工艺。由此可见,豇豆红釉的烧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制成。它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烧成时倘若氧化焰超过需要量,就会出现绿斑。因此这种技术很难掌握,比郎窑红难度更大,这也造成了豇豆红釉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多厘米,而且器型也不到10种,大多是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

豇豆红釉因其宛若桃花般的艳丽色泽和复杂的制瓷工艺,成为康熙所钟爱的瓷器之一,故而流传下来的器物很少。而这种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很多已于上世纪初流散国外,收藏于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据说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比国内各博物馆相同藏品的总和还多。足见豇豆红釉的稀少。

虽然豇豆红釉的传世量较少,并且大多流散到海外,但近两年豇豆红釉在香港以及内地一些拍卖公司也是频频亮相,成交状况一直不错。2003年7月,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一次古瓷拍卖会上,一件高19.7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成交价为275.1万港元。到了2005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成交额为101.76万港元;同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另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12.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成交价为114.48万港元;而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豇豆红太白尊也以102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在内地尽管拍价不如海外市场,但也不乏响应者。像去年秋季,一件直径为8.4厘米的水洗,以22万元成交,而它的估价只有1万元。

结合豇豆红釉目前的市场走势,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的几年内,豇豆红釉的价格还会继续稳步上升。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