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莹纯全”的康熙青花瓷器(中)

(接上期)

三、青花瓷器的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形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富有创意,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佛前供器、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青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许多是生活中的餐具如盘、碟、壶等。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有西洋人物及神话故事图案,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在清代首屈一指,工艺上超越了前代,这与成形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气魄雄伟,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但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形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度大,充分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以及求新、求变的艺术创造才能。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所占比例很大,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数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重。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图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形体高大,画工精良,十分引人注目。康熙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与现实中的植物形态很相近,口沿部分略增高,注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不仅造型美且纹饰描画生动传神,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鹿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环尊、观音尊,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双耳尊等。

罐类:将军罐,始见于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图案工整,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图案工整,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六字楷书款。莲子罐,瓜形罐、冰梅罐、竹节盖罐、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 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形系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一般器形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 呈筒形,平底微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六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巴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巴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突出稳重而又不失精巧,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饱满,不是很大,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整个结构均衡,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种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十分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当时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