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官窑青花特点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陶雅》谓: “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来看,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汇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装饰效果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门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节圆盒、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唧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卜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