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

在耀州窑历代陶瓷上保存有大量写实的儿童形象,从窑址发掘品和海内外馆藏品中不难看出,儿童纹样是耀瓷人物装饰中表现最突出的题材。这类儿童题材装饰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婴儿、孩儿、婴戏图等,它们主要是以儿童持莲、攀花、嬉戏、游艺等活动为绘画题材,真实地保留了古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画面。

耀瓷儿童题材纹饰概述

耀州窑唐代即开始用婴戏纹装饰瓷器,窑址发掘出土的唐代素胎黑花盘上已经描绘有意趣盎然的童戏形象。该盘内底绘有一个上身赤裸的跳绳儿童,是一件难得的唐代童子画作品,考虑到它是该窑场目前发现唯一的唐代人物装饰图案瓷器,推测应当是绘瓷匠师描绘生活场景的信笔之作。唐代运用绘画手法表现儿童形象的瓷器极罕见,湖南长沙窑址曾出土一件唐代童子持莲纹执壶,此执壶与黄堡窑址出土的唐代童戏纹盘堪称迄今面世最早的儿童题材绘画瓷。

陕西铜川黄堡窑址五代地层出土残件中也有少量婴戏题材,据《五代黄堡窑址》考古报告介绍有:剔刻花攀枝娃娃牡丹纹青瓷盂,腹上雕刻有折枝牡丹及攀枝娃娃图案,表现一个裸体童子攀附在盛开的牡丹枝叶上,并作奔跳状;另一件青瓷残盖在盖沿上模印有莲花童子图案,在半掩的荷叶内睡卧一裸体童子。这些画面既写实,又都带有几分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可见古代传统吉祥观念和佛教的“托物化生”观念在该窑工艺装饰中都已有了体现和运用。此种纹饰在该窑五代青瓷中发现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它为宋代耀州窑婴戏和化生纹饰盛行打下了基础。

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发展成单独的门类而兴盛起来,耀瓷上的儿童纹样也随之增多。儿童题材纹饰成为宋代青釉耀瓷人物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上采用得较少,在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此时该窑的儿童纹样比其他各窑要多,装饰手法和图案亦最为丰富。其装饰手法有刻花、印花、捏塑等多种。纹样十分丰富,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梅竹双婴、三婴荡枝、四婴戏把莲、五婴戏犬、群婴戏缠枝葡萄、母子蹴鞠、习武图等。在宋代耀瓷宗教类人物纹饰中也存在大量儿童形象“化生”人物,主要有牡丹化生童子、莲荷化生童子、荷叶化生童子,还有鱼化生、海螺化生等一批富有神秘和浪漫色彩的作品。

这些儿童题材瓷器纹饰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图上,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重点突出了一个嬉戏玩耍的大头圆脸胖娃娃形象。又如双婴戏牡丹、双婴戏梅、双婴戏芝果等,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梅、莲、枝果等之中,双婴或呈“喜相逢”形式相向对应嬉戏,或取两头顶对的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还有双足反向顶立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在三婴荡枝图中,三婴孩和三折枝牡丹以六出筋为界间隔排列。还有以童婴与山石、芦苇、枝叶相穿插的“五婴戏双犬”,在葡萄藤蔓中嬉戏玩耍的“群婴戏缠枝葡萄”等。

宋代耀瓷采用的婴儿形象都做肥胖娇憨、大头圆脸,或裸体缠有飘带,或戴肚兜裸身,多戴有项圈、手镯和脚钏。在婴戏画面中,根据树叶和藤蔓缠枝的区别采取不同的嬉戏姿势,表现出生动可爱的儿童游戏场面。这些宋代作品多抓住儿童嬉戏的瞬间动作,稚气传神,呼之欲出。即使是含有宗教意味的礼佛童子或化生童子形象,亦生动可爱,或持莲花、飘带,或跪拜、盘坐于花朵和莲台之中,完全是世俗儿童的可爱写照。除了刻印纹样,在模印小型瓷塑和印模中也有大量北宋童子形象存在。

金元时期耀瓷的儿童题材作品较少见。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59年发掘报告介绍,金元堆积层中曾出土了3件内壁印花双婴攀枝纹碗。纹样为两个童子攀悬嬉戏于4朵缠枝梅花之间。此种金代的婴戏梅图案与北宋晚期的同类图案很相似,反映出北宋和金代耀州青瓷的承袭关系。在出土物中还发现有攀枝婴戏鹿纹和双婴攀枝纹姜黄色青釉瓷片,惜残存图案均不足半。还曾在铜川耀州窑博物馆的陈列室内见到过一件此期三婴戏莲纹碗,施姜黄色釉,釉下装饰图案为3个裸体童婴在缠枝莲花和慈姑叶之间嬉戏。

从这些出土器物可看出,金元时期耀州窑装饰儿童题材纹样的青瓷产量已远远少于宋代,其装饰工艺亦无法和该窑宋代的水平相比。明清时期,耀州窑的烧造区已转至上店、立地坡、陈炉一带,明代烧造的青黄釉印花瓷带有凸线纹印花的装饰效果,产品中仍延烧童子持莲题材,陈炉窑区明代烧造的白地黑花婴戏双耳瓶则以带有浓厚磁州窑风格的绘画手法表现婴戏主题。随着青花工艺在清末传人耀州窑陈炉窑区,以青花瓷绘表现的童戏形象又蓬勃发展起来。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在各地城市建设中伴出的残瓷标本很多被陶瓷爱好者收集,已有不少耀瓷新见纹饰和器型面世。与窑址出土物多为残次品不同,这些城市遗址中发现的耀瓷残件工艺精美,很多带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如笔者曾寓目的北宋末期至金元初期童子蹴鞠图印花青瓷碗、北宋印花狮子纹碗、河南许昌出土青瓷娃娃枕残件、西安出土青釉印花双童竹马舞鹤印花花碗等。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