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瓷器的生产工艺与风格

古城西安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上。传统古迹与现代文明,纵横交错在这座都市的生活环境之中。距此百余公里的铜川,从唐代开始,这里的先民们就从事了制瓷业,宋朝时耀州窑瓷业极为昌盛。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咸榆公路与漆河汇合之处,散落着许多窑址和瓷片堆积层。几年前,与友人在西安观览古董,见有一件高约尺许、釉下铁锈料手绘、腹部两半开光、一边饰卷草一边画人物的玉壶春瓶把玩此瓶,详观细品而有下文。

铁绣花玉壶春瓶(图一),口沿直径77毫米,颈部直径34毫米,腹部最大直径137毫米,圈足直径82毫米,通高228毫米,重700克。此瓶身高与腹部最大直径之比为1.66;腹部最大直径与口沿直径之比为1.77;腹部最大直径与圈足直径之比为1.67。此瓶纵横之间的比例,正好在“黄金分割率”的左右。就连腹部最大直径与颈部直径的比例也是其定率的2.3倍。由于这几项数据的巧妙组合,便确定了它口沿翻转舒展、细脖若似美人之颈、腹肚浑圆硕饱、小底稳收灵巧、曲线造型悠然。还有一大一小“S”型的弯弧线,起伏跌宕而又自然流畅,更似天工搭配。或许道其玄乎,却又无处不在人们平常而普通的生活之中。无论左手或右手执其颈部,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把卡细脖,手指上端刚好顶在翻沿之下,无名指和小拇指则自然地滑向肩腹而使手势成为一个喇叭形,该瓶的适手可掌之默契顺便,定然会使惬意由手指间传至心间,这便是把玩此瓶的贴切解析。

诚然,民间陶瓷工匠不知何为黄金分割率,也无论什么线型与构成,更不会事先处心积虑地研究设计出一张陶瓷造型施工图,再来依样拉坯的。但是他们有前辈的传承,有踏实从业与认真学习体会的苦心,有热爱人生、热爱黎民和热爱自己制作的器物,去如何更好地服务取悦于百姓生活,以此完成自己人生职责的善心。此乃他们心源中的诚意通过双手来表达完成为物品而传递给我们的灵魂信息。俗话说:“上了轮子就是上了迷魂台”。这自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事者迷的缘故。只有下了轮子,才能观摩品评地说长道短,以此不断提高技艺。因此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功底,并非一般陶人都能制出这么好的造型。何况还有旋坯精修者的紧密配合,二者心技不一,稍生偏差,断难出落得如此亭亭玉立。

此瓶瓶胎用含AI2O3较高,但易于风化的软质或半软质黏土为原料,用水耙法加工成拉坯泥料。严格地讲这种泥料较粗且Fe2O3含量偏高,所以器物表面略粗而胎色稍深,故要敷施1—2层用漂洗法制成的白料,名曰衬硷,施化妆土、上护胎釉等,以光洁坯体表面和改变胎色。该瓶的衬硷正好浸到腹部最大直径处,与醮底的黑釉相交,界定了视角,分出了黑白,以重色压阵的气氛,稳住了因造型上的底小而轻的问题,这便是民间制瓷的工艺技术、制作套路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

从口沿到肩部,用高Fe量矿石,粉碎、漂洗、精研成的釉下高温色料,以文武线形式在轮子上刷沿描线,高速度地布置了洗练的边角纹样,与醮底黑釉形成对应,并烘托出了肩腹部的可视黄金位置。其间2对“大括号”搭起了主题纹饰开光式的舞台,是以二方连续章法,分主次地布置合适纹样。饱蘸浓料的长锋羊毫挥洒甩点,竟使湿坯来不及吸收而垂泪界外(图二),这便平添了几许潇洒酣畅,错落有致的缀于画面,孰叶孰花,皆在自悟。与大笔挥拓相配的是提笔轻描的卷纹,细若游丝,精道劲遒,强力十足,流畅至及,将粗与细、线与面、疾与顿联璧得天衣无缝。

再看两者配就的纹饰,确有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率真自然、流丽活泼的天成之趣。一杆毛笔加上色料能运用到这般程度,没有多年的专业功力亦莫能为之。这是南北古窑所有铁锈色料釉下湿绘形式中最风流飘逸的表现,也是耀州窑陈炉陶场最高水平创造、最普遍使用和最强烈的特色风格。更是在那特定的工艺技术制约下,工匠们必须在短时间内高速度地完成这一工序,又因长期单一画面的多数次重复训练,使他们将力与速度达到最完美结合。

看过这享用不尽的流丽之后,另一个开光面里却笔路蹒跚地画出一位人物来。其人头上束发,眶目大睁,口吹山羊胡子,袒开阔胸,飞靴扬甲,锦氅舒飘,手举兵刃,不是醉里挑灯夜战,正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没有结构、比例、透视,唯有的是随意欲、夸张、写意,不要流畅,单求稚拙,是为心画也;同时也是与器用相配合,都怪壶里酒好惹祸,才使我们的将军到了让人不禁发笑的地步。然而却正是这个出彩的人物纹饰,才是此瓶叫人魂牵梦绕的苦苦求索。无论古今何物,皆以稀为贵。那个年代该窑场生产的如此传神的“项庄舞剑”纹瓶,目前只看到这一件,唯此独尊,应是其身价的所在。

瓶胎的泥料可塑性强是其最大优点,殊不知塑性大的料便是收缩率大的泥,由水坯到成品的收缩约20%,因此这种陶瓷的拉坯、修坯、衬硷、画花、上药、醮底等工序,都必须在坯湿的情况下进行。而以前的生产条件多为露天日晒凉坯,一大场坯从第一件衬硷到最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