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双墩一号墓主是春秋钟离国国君?

●此次考古发掘有可能被列入2008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考古专家今天将有望根据现场挖掘实物揭开墓葬谜底●圆形墓穴发现太阳放射线遗迹图案,疑为古代地方图腾●人形泥状陪葬品身有绳纹,或与女娲甩绳造人传说吻合

春秋末年,为执牛耳,诸侯争霸,南方的吴楚之争亦载入史册,先后成为霸主。吴楚的主战场之一,就在我省淮河流域。当时夹在吴楚之间的钟离国为生存,左右侍奉吴楚,但仍难逃灭国命运。

据考古专家论证,钟离国在我省蚌埠和凤阳一带,今天的“钟离”和“钟”姓,一说即来源于该国。从2006年12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对双墩1号墓的发掘,目前已接近尾声。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不断发现国内考古史上罕见、未见的现象:玉璧状的圆形墓葬、放射状的太阳纹……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春秋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

那么,这位尊贵的墓主人是谁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表示,根据目前已发现的情况,该墓葬主极可能是钟离国国君!然而要证实这一推断,需要今天对陪葬品的提取后才能最终确定。

墓葬发掘跨越3个年头

昨天,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介绍,蚌埠双墩墓葬位于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双墩村,因村内有两座古墓葬封土堆得名,现为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驻双墩某单位推平两墓墩顶部建有雷达站,并在两墓墩内修建防空洞,致使墓冢遭到严重破坏。该单位撤防后,防空洞给盗墓分子留下可乘之机。2005年6月,位于北侧的1号墓发生盗掘未遂案件,加上当地街道需要整治,蚌埠市政府认为该墓葬不宜继续原状进行保护,于是在2006年致函省文物局申请抢救发掘保护。

受省文物局委派,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于2006年12月开始对1号墓进行抢救发掘,发掘工作跨3个年头。

大量奇特现象频频现身

文物部门发掘封土时,采取两分法,即平剖面结合逐层发掘的方法,先发掘封土西半部,再发掘东半部,此时考古人员发现,该墓葬的封土和以前发现的墓葬封土不同,以前的墓葬封土多为逐层夯打状,但该墓葬的封土却似切开的千层糕。

直到2007年2月,历时3个月封土才发掘完毕。2007年3月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发掘,于墓坑上部2米深范围内,发现二层台以及类似太阳放射线填土图案。另外在墓葬内还发现了土丘、土偶、土偶内壁等遗迹现象。专家认为,该墓葬使用了我国从未见过的墓底埋葬布局,由土偶垒砌的内壁遗迹现象,也属首次发现。

“这些土丘、土偶整齐排列,有些像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场面,一对对、一排排非常壮观,这些都是在国内考古界罕见、未见的。”杨所长说,此次考古发掘将有可能被列入2008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意义重大。

奇特葬制曾让国内众多专家迷惑

由于1号墓的惊人发现,双墩墓葬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重视。

经过现场考察,我国考古界泰斗张忠培说:该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

省内外专家指出,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内涵奥秘,寓意深刻,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挖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文保司副司长柴晓民,都曾到现场指导和考察。所有考古学家都希望能早日揭开该墓葬的秘密。

凤阳圆形墓葬让专家茅塞顿开

就在众多专家为该墓葬出现的奇特现象迷惑不解时,凤阳工业开发区的一个圆形墓葬让众多的专家似乎发现了玄机。

据杨立新所长介绍,该墓葬也是直径8米的圆形墓葬,墓葬内除发现3具陪葬的殉人遗骨外,还发现大量的随葬品,除了蚌埠双墩墓葬中出现的土偶,该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上,还发现了“钟离”的字样。圆形墓葬、编钟、土偶及奇特的殉人方式,都和蚌埠双墩一号墓极其相似。杨所长说,圆形墓葬在中国的考古史上都没有记载,该墓葬的发现似乎让考古人员茅塞顿开。

杨所长说,钟离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蚌埠双墩一号墓位于“钟离城”遗址不远,这个比凤阳圆形墓葬至少大3倍的超级大墓,会不会葬的就是当时钟离国的国君?目前众多考古专家对此都充满期待,众多谜团今天有望得到破解。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