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越窑青釉凤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品名:五代 越窑青釉凤罐

尺寸:22×15cm

RMB:300,000元

说明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制瓷原料处理精细,胎质呈浅灰色或灰色,器物成型操作十分严格,胎壁薄,器型规整,器表光滑,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明显,给人以轻巧之感。器物均施满釉,釉薄而匀,釉色以青黄为主,滋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胎釉结合紧密,未见剥釉,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初期越窑瓷器仍以光素无纹饰的器物为主,以后采用刻划和堆贴等方法,设计着力于造型上的秀美。

补充

越窑瓷史

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分析,越窑的历史可分为起源、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

起源阶段——东汉时期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越窑瓷器出现于东汉。从东汉起,在浙江北部杭州湾内宁绍平原上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宁波等地出现一种器表施青釉的瓷器,这就是东汉青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乡小仙坛东汉晚期瓷窑遗址出土的青釉标本进行过多项物理和化学测试,表明这些瓷器“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等瓷器所具有特性。

东汉越窑瓷器在上虞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这里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瓷土资源;其次,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有丰富的烧瓷燃料;再次,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曹娥江纵贯全境,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于这三点,上虞越窑成为中国瓷器的发祥地。

发展阶段——六朝时期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县)。

鼎盛阶段——唐宋时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