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作者: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

位于成都都江堰走马河畔的画室里,尼玛泽仁正在忙碌着。

这位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亲授的画师幽默,风趣,健谈,对藏民族的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除了长久地眺望窗外的风景,尼玛泽仁的乡间生活就是不知疲倦地提笔作画。

尼玛泽仁的代表作《元番瑞和图》、《雪域》、《牧马图》等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思妙想,涌动着庄严肃穆的宗教情怀,深刻地描绘出藏民族对世界的神秘感知。

尼玛泽仁认为,他的绘画是从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上生长出来,“她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符号都浸染着历史感”。 在尼玛泽仁的画中,人物显得很渺小。他说:“在我们藏族人看来,自然是神圣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大自然瞬息间就能将之毁灭。人类只有依靠精神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藏族在过去物质贫瘠的环境中还能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尼玛泽仁的感悟来自很多年前。那时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他到下乡去,路上刮起了大风沙,几乎可以把躺在地上的人托起来。就在他感叹大自然力量巨大的时候,看到远处几位妇女一边在风沙中奔走,一边大声呼喊,寻找丢失的牦牛。

“那一刻,我的觉得自己忽然领悟了某种东西。她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就是藏民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贯穿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全过程。”

外界将尼玛泽仁新时期的画称为“新”唐卡。其实,尼玛泽仁认为唐卡是作为宗教附庸存在的,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品。过去作为宗教供奉品的唐卡在当代被注入了更多商品化的内容,但尼玛泽仁认为,唐卡大都以佛为内容,而佛的座姿都是由历代高僧制定的,有其固定的模式拘囿,无法传达新时代鲜活的文化讯息。

尼玛泽仁开始了他的绘画创新之路。他在画中保留藏画设色鲜明、造型夸张和超时空的特征,融汇中国画的线条和西方艺术的立体造型手段,拉开了与传统唐卡画之间的距离。

但是有人批评尼玛泽仁对藏画的新探索是“走歪路”,连画家的母亲也说更喜欢他从前的作品。尼玛泽仁困惑之余不由问自己:这些新作品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时,班禅大师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并让他把“十世班禅大师”称号作为作品落款。大师对尼玛泽仁说:“你既懂佛教文化,又懂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发扬广大藏族文化。”

尼玛泽仁成功了。新形式的西藏题材的绘画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学者,荣誉和赞美接踵而至。《世界最著名五百名人录》和《二十世纪最杰出贡献人物传》收录了他的事迹,并于分别荣获英国利物浦市和美国巴特鲁治市政府也在一九九四和一九九九年分别授予他“国际杰出艺术家”奖和“荣誉市长”证书。

瑞士藏学家、美术史论家霍伊斯认为,尼玛泽仁的作品“赋予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以生命形体和自然风格”。现在,他的画已经进入市场,被收藏家竞相争购。

尼玛泽仁告诉记者,目前他并不急于创作新作品。他笑着说:“同国外的艺术家比起来,我们中国艺术家是很幸运的,不需要成天考虑生计问题。”

他想花多一点时间到各地走走,领略异域的文化和艺术,为以后的创作寻找灵感,留下几副能为后来藏族画家借鉴的作品。

尼玛泽仁还买下了六亩地,打算建一个作品陈列室。“我想让我的儿子来做这件事,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五十七岁的尼玛泽仁踌躇满志地说。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