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敦煌壁画的认识和我的临摹方法

我多年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在临摹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观察、分析和临摹体味,逐渐对敦煌壁画有所认识,总体把握了敦煌壁画的艺术精神,所以我的临摹品不失历史时代的艺术精神,不减弱其艺术性,不失其时代风格。

临摹不是依葫芦画瓢,不是简单的匠人临帖,而是艺术总体把握后的历史作品的艺术再现。这就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佛学思想。这就要多看与佛教、历史有关的书,认清各时代的社会思想主流与佛教思想的关系,要了解当时的佛教史和社会史的背景,要了解美术史和审美时尚等,如此才能在临摹中再现佛教艺术的艺术境界和时代的艺术风格。这就要求敦煌壁画的临摹者要有多方面的修养,诸如社会史的、佛教史的、美术史的、思想史的,等等,绝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修养和艺术处理方法的掌握。

对于敦煌壁画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物体、形象、线条、色彩等,都是艺术作品理想中的“现实”、“真实”,而且是变化了的。这既是敦煌艺术的生命源泉,又是敦煌艺术魅力的所在,也是敦煌艺术感染力的基础。敦煌艺术不是再现现实。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要有丰富的艺术内涵,集中诸多美的因素。画面中次序、主次、强弱、松紧、疏密、软硬、虚实、单纯、丰富、厚重、强烈、统一、概括、简练、集中、典型、平衡、稳定、完整、呼应、含蓄、轻松、自然、润泽、饱和、干湿、浓淡,干净、明快以及气韵贯通等,这些美的因素越集中,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越强,感染力也越强。

现以莫高窟第172窟的西方净土变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此画的背景是整壁直线的建筑,压在背景上的是曲线造型的佛、菩萨及其圆的光圈。直与曲的对比就是软与硬的艺术因素,这就使整体画面的艺术氛围强劲有力。不同形状的树叶经组合后分布在建筑群的上下左右内外。这种带有圆点因素的叶面,既过渡了人物与建筑直与圆的生硬僵直的不和谐,又使画面呈现出重叠、折挡,因而产生了含蓄、虚实、轻松自然的艺术效果。画面中三种因素简括地处理后,就有了单纯、简练、明确的艺术效果。如:色彩,只限于石青、石绿、朱砂等三四种色;面的处理有建筑构成的方的面,有人物造型的圆的面,有树叶的点构成的面;人物的处理,中间佛与两边菩萨的中轴对称,等等。画面中间,软硬对比强烈,人物集中,这种中间紧外围松的对比,使画面形象更集中,艺术感染力更强烈。画面中的形象,中间大外边小,这就有了秩序、虚实等的变化,主体部分更加突出显明。反复的色彩变化,反复的面的变化,反复的线条变化,形成了画面的总体丰富性。土质的壁面与颜色的互相渗合,使色相具有了沉稳的厚重感。每一块色相的肯定性和明确性,又形成了一种装饰性,从而又使整体画面饱和、干净、明快。大佛与小人、红色与绿色、直线与曲线、方面与圆面等的对比中呈现出一种既强烈又和谐的艺术感染力。大小不同的人物、建筑、山川、草木等四处分布,彼此呼应,这又形成了总体艺术的完整性。佛、菩萨的庄严肃静与舞乐、飞天的活泼动势的对比,使画面既庄严、肃穆又有了灵动的生气。佛、菩萨和其他人物的逐渐变小的处理,显示着人物的不同等级地位、不同的精神境界。建筑、山水、草木的缩小处理,使观赏者在心灵中感受到的则是一种合理的空间。水在亭台楼间中的流动,又是一种大的画面组合与构成关系,具有一种有松有紧、通气、空灵的整体艺术效果。画面上部舞乐的密布与上部天空疏散的处理、飞天与听法诸佛的形小而自由的神态,呈现出了深远、飘渺的空间感,并使画面总体布局出现了从下向上的一种流向和发展的活口。回廊、屋檐等直线组合的丰富的面与屋顶、天空、水面单色块组合的面的对比,加强了每一个局部的完整性与形象表现的力度。中轴对称的布局,很好地体现了佛教神圣、庄严、主佛独尊的思想内涵。

透视处理上,观者的视觉随着画面主次关系的移动,移动到什么部位,什么部位就有独立的透视关系,所以说,整体有整体的透视关系,局部有局部的透视关系,完全是依从装饰的需要、心灵的合理而处理的。

画面中形成统一的因素有:中间大佛产生的统一,佛身上最大的一块红色产生的统一,中间殿顶上最大一块绿色的统一,决定面积比例优势的建筑方势的统一,决定色彩面积比例优势绿色的统一。这些统一的因素,统一与调和了各种矛盾。这些美的因素的集中表现,正是我们所要注重认识和临摹时所要把握的。

古人绘制敦煌壁画是分步进行的。

首先是墙壁的处理。第一层紧贴石壁的粗泥是用麦草和黄土搅和发酵之泥,第二层是切碎的麻与黄土搅和发酵之泥,第三层是用高岭土泥刷壁面,然后再上一次皮胶。壁面处理好以后,师傅按照设计的样稿,用红土或墨在壁面上勾出线的画稿,标上敷彩的记号,徒弟分工上彩,最后师傅进行总体调整、晕染出人物的主要部位,勾线完工。画面中一切矛盾皆在样稿上解决,上壁时再根据经验稍作灵活变化的处理。古人作画主要用土色与石色,为了尽可能地表现出原作的精神,临摹时也应尽可能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