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青花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概述

清代自嘉庆(公元1760—1820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年号)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于是又人五千两减为二千五百两。其后到了嘉庆十五(1810)十二月,更下令终止了御窑厂的工作。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不是很多,而后人对清代瓷器发展的研究以往往截止到乾隆朝,对于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特征叙述偏少,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从整个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分析了解这一阶段的瓷器也是很有必要的。仅从清宫收藏的清代中晚期青花瓷器来看,品种数量也不少,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青花相比,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陶雅》一书在记述当时瓷业状况时说的“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理没处。”就指明了这一点。

二、胎釉

官窑青花瓷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略粗,民窑瓷略粗。釉面光润闪青,细腻润滑,器物足根呈尖状。釉汁有逐渐稀薄的趋势。大器、粗器釉面有“荞麦地”以及“波浪釉”现象。民窑釉面青白稀薄。

另外,在嘉道时期,还有一种豆青釉堆粉青花,烧制是先在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一层白粉。再在白粉上绘以花纹图案,然后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衬托青花的作用,使青花色料与豆青釉面色调对比明显,同时堆粉青花的花纹凸起,增强了花纹的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见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继续烧制,到了嘉庆、道光时更加盛行,烧制得更为成功。嘉庆时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比较白,立体感强。

三、青料

嘉庆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呈色大多深蓝,浓艳而略有晕散。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的,呈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总的特点是出现浑蓝,呈色飘浮刺目。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四、造型

器型比乾隆朝要少得多,品种也有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品物较多,瓶罐类大件器物相对减少。

常见器型有:盘(圆口、撇口、温盘、高足格盘)、碗(盖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花觚、蒜头瓶、撇口瓶、玉壶春瓶、直颈瓶、绶带葫芦瓶、梅瓶、洗口瓶、螭耳瓶、贯耳瓶、赏瓶、胆式瓶、葫芦瓶、天球瓶、穿带瓶、锥把瓶、灯笼瓶、棒槌瓶、圆罐、将军罐、蟋蟀罐、猫式香熏、温器、长方四足炉、缸、绳耳尊、双耳瓜棱尊、兽耳灯笼尊、杯、盖盒 (圆形、腰圆形)、水盛、洗、渣斗、盉壶、釉头罐、烛台、执壶、茶壶、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茶碗、茶盘、节盒、粉盒、皂盒、面盆、瓷版以及文房用具等,还有极少见的青花帽筒新品种,另外还可见青花鸭池器和鱼池器,造型新颖,具有实用性。

官窑器多抱月瓶、胆式瓶等赏瓶和罐、盘、碗、帽筒等。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盖碗、格盘,以及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水仙盆、炉、赏瓶等器物。

民窑器型稍粗笨,多为大瓶、大罐,也有小罐、小瓶、格盘、盘、碗、笔筒、四节盒、水仙盆等。

嘉庆后期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

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