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造福河南(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3.9平方公里,规划搬迁移民15.5万多人。南水北调工程全长1277公里,在我省境内的总干渠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工程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水量37.69亿立方米。中线主体工程按照2004年三季度物价水平计算,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我省受水区内规划的供水城镇为42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4座县城,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缓解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原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巨大投资将拉动河南经济发展

投资拉动、需求拉动、出口拉动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为近几年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按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线主体工程按照2004年三季度物价水平计算,总投资1367亿元,在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巨额投资将直接拉动我省经济大幅增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建材市场影响巨大。初步估算,我省总干渠工程需水泥572万吨、钢材81.4万吨、木材8.2万立方米、油料70万吨、沙石料2678万立方米,不但可为建材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给建筑业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建材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二是按每5万元~10万元投资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估算,中线工程在建设期每年将增加10万~20万个就业机会。四是对电力供应、建筑器材、交通运输等有显著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刺激相关产业和关联产品的发展。按照投资对经济拉动乘数原理,其间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更加可观。

解决沿线42座城市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我省城市集中、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我省受水区城市到2010年仍缺水29.7亿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量将达到49.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分配河南省用水计划37.69亿立方米,这将极大地解决河南省水资源的需求矛盾。尤其是在受水区范围内,南水北调水占受水区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水资源条件将发生质的变化。我省正在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省南北,受水城市包括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11个省辖市市区和32个县级市市区及县城。据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受水区市区面积578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人口814万人,用水人口940万人,工业总产值1333亿元,是我省城市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城市的经济建设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沿线城市化进程对中原城市群崛起意义重大。其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能够使受水区的城市有相对充足可靠的水源,使各城市在进行建设时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其二,受水城市将不再谋求超采地下水,工业、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将不允许使用中深层地下水,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也会得到极大改善;其三,调水工程将促进受水区经济发展,从而加速农村人口向附近小城市和城镇转移;其四,调水工程的建设,将形成以工程为纽带的新兴城镇。

水资源增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为我省缺水地区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建立了基础,可促进当地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由于用水状况改善,我省缺水地区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改善,这将吸引大批国外资金投入到本地区的原材料、能源和重化工等项目上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第三,南水北调有利于弱化甚至消除我省缺水地区二元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并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本地区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在我省的主要受益区,是农业受旱面积最集中的区域,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引到北方缺水地区,将有效地解决非农产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争水矛盾,在缓解城市供水矛盾的同时也会缓解农村的干旱问题,这将极大改善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对促进沿线缺水地区农业稳定、高产、健康发展,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增加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