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难题

世人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在给人们未来生活带来无限美好愿景的同时,也给沿线的历史遗产带来相应的威胁。这种“双效应”,对于地处南水北调中段的燕赵大地来说更是扣人心弦。

南水北调工程主干渠自漳河进入我省,沿太行山东麓北行,途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的25个县(市),于涿州市西疃村穿拒马河进入北京,全长464公里,涉及古代文物点15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在我省视察完后曾感慨道: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文物点,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国内近些年来少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任务要比三峡工程繁重得多。

据文物部门初步预算,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就超过13亿元。但这么一大笔经费,谁来出,怎么使,暂时还是未知数。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将于2006年完成,屈指一算,留给文物部门的时间不足三年。

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抢救发掘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未雨绸缪

春节前,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就已经在保定北开工了。

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是我省古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有资料显示,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一期工程直接涉及的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我省就占了2处———磁县北朝墓地和邢窑遗址。

作为文物大省,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是河北人的骄傲,而南水北调工程让文物大省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利工程相比,文物保护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工程线路涉及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这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特别是在河北境内,水渠线路长、分支多、时间紧,而考古发掘又是一项科学性非常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含糊,因此,给我们留下的抢救文物时间已经不多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这番话时,语气很凝重。

3月14日,单霁翔局长率领调研组赴我省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考察后,当晚就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

会上,单霁翔一再强调,“南水北调涉及到的文物着眼点首先是抢救性保护”,他说,南水北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文物部门对于这一工程应该大力支持。

“我们应当尽量把前期工作做得更细一些,投入得更多一点,以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南水北调是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要把好事做好,要在比较紧的时间里集中力量,分出轻重缓急,抢救第一。”单霁翔给我省文物部门再敲警钟。

据了解,为作好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工作,我省文物部门已先后两次沿线进行文物调查、复查工作,希望能做到未雨绸缪。

但“未雨绸缪”又谈何容易。省文物研究所一位老专家说,“经费少,责任重,要做的工作还有一大堆,等到南水北调‘兵临城下’的时候,恐怕连人手都不够用”。

专家把脉

早在2002年7月,受省文物局的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5个文物调查组,对南水北调河北段进行了首次踏勘调查。因当时南水北调路线还没有准确划定,地面未做标记,且时值农作物生长旺季,野外踏勘受到了诸多限制。

为了更好地“补漏”,在工程线路标定后,省文物研究所又于2003年11月至今年1月,对南水北调河北段再次进行了踏勘。在此基础上我省文物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文物法规和政策制定了《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规划(草案)》。

不久前,省文物局特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两位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评审,其目的还是在于为我省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来“把脉”。

针对目前我省发现的155处文物点,都是通过踏勘的方式取得的。徐光冀老先生不无忧虑,他说,河北地处平原,断崖极少,很多遗址埋藏较深。另外农民精耕细作,田里的陶瓦片捡得很干净,只通过踏勘是不可能发现所有埋藏遗址的。

徐光冀建议说,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增加普探面积,最好在全线普探的基础上再进行重点勘探。否则在大机械快速掘进面前,新的文物点频频暴露或意外破坏,文物部门都会应接不暇,难以及时抢救,势必造成严重损失。

由于考古工作的局限性和工程的特殊性,专家们提出,随着工程进展,新的文物点一定会不断出现,所以不可预知费用所占的比例要扩大,要留有调节的余地,在施工中要设立文物监理,遇有重大遗迹或重大发现,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处理好工程进度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以免文物遭受损失。

“把文物发掘出来,只是完了工作的一半。文物保管的工作量还很大,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物挖出来而没有保管好,或不去研究,同样会给文物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