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上发现眼镜蛇遗骨 专家推测开往印度(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一号上打捞出的文物

作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南海一号”古沉船有望下月中出水重见天日,并正式“安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在南越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水下考古20年”专题讲座透露,最快明年下半年,市民就可一睹蒙着神秘“面纱”沉船,而船上文物的发掘、清理与展示同步进行,“这个工作不是几年就可以完得成的,整船的全貌要几年后才会完整呈现出来”。

半潜驳船水下一路“护送”

“南海一号”沉船遗址位于水下约24米处,魏峻副主任介绍说,在起吊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时,半潜驳的甲板则将沉到水面以下约15米的深度,随后由“亚洲第一吊”华天龙打捞作业船将沉箱吊起。

但沉箱起吊过程不会离开水面,而是在水中由华天龙将其吊起平移到半潜驳上船。届时半潜驳船将运载沉箱,在水下潜行,一路“护送”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据介绍,由于长期沉没海底,“南海一号”已经“适应”了海底的环境,在水下潜游能确保其不会因脱盐脱水而出现破坏。

半潜驳船将沉箱“护送”到海上码头后,沉箱不需起吊,而是直接送上为其专门准备的气囊轨道之上。随后,通过气囊的滚动,沉箱就进入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在水晶宫摹拟海底环境最安全

在20多米深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南海一号”船体已经不结实了,加上船上有数万件瓷器,打捞是最佳选择还是冒险之举?魏峻强调,“‘南海一号’在水晶宫里最安全”。原来,尽管沉船在海底八百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很难得,但由于海底环境变幻莫测,时间过长保护难度就更大。而水晶宫作为人造的水环境,完全可以模拟沉船此前在海底的环境,“非但不会改变沉船所处的水环境,还可以祛除海洋深处对古船保护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它”。

魏峻透露,“南海一号”年底进馆后,最快明年下半年就能与市民见面,但由于保护的需要,沉船将继续由沉箱“贴身保护”,防止一打开沉箱文物因暂不“适应”环境而瞬间被破坏。届时市民可一睹蒙着神秘“面纱”的沉船,而船上文物的发掘、清理与展示同步进行。并考虑现场设实时录像,将文物发掘、清理过程全面展现,魏峻称,船上文物的发掘方案也需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如淤泥是全部清除还是部分清除等,“这个工作不是几年就可以完得成的,而整船的全貌要几年后才会完整呈现出来”。

部分出水瓷器已有裂纹

本月起,一批“南海一号”出土瓷器已在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小部分展出的瓷器细看出现了釉面龟裂的现象。为避免出土的瓷器由海水直接转至空气中可能造成的损坏,目前对“南海一号”新出水的瓷器,有关方面都将其储存在含有一定盐分的水中,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水中盐分的含量以让瓷器慢慢适应,直至完全脱盐。另外,出土的古瓷器除少部分进行展览外,绝大部分仍将放置在水中并库存起来,加以保护。

雷达24小时监控防偷文物

为了避免重蹈“碗礁1号”的命运,“南海1号”从发现之日起,就有海军充当守护神。据魏峻介绍,驻扎在阳江海域的海军设立的雷达监控站24小时监控沉船附近海域,一旦发现有不明船只在附近停留半小时以上,即会及时进行“驱赶”,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有效保护古沉船文物。

据悉,国家文物局新制定新的《水下文物保护条例》明年初有望出台,将有效制止水下文物的盗掘行为。

沉船上两具眼镜蛇遗骨

“沉船上发现两具眼镜蛇遗骨,眼镜蛇一般是印度人养的,所以现在有推测,该船当年应该是往印度、西亚那边去的”,魏峻的这番话“勾”起前来听讲座的市民莫大的兴趣。

魏峻说,“南海一号”上究竟藏有多少宝物?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有个数字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下:2002年,国家博物馆的水下考古队对船上一个面积仅1平方米的小舱进行了打捞,结果打捞出来的文物数达6000多件,其中4000多件是完整的。

据介绍,“南海一号”已经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瓶、碗、盘、碟……分别来自当时的知名瓷窑如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龙泉窑和磁灶窑等。在出水的金属器中,既有铜钱、铜镜、锡壶,还有银锭、金戒指。除了瓷器和金属器,也不乏如漆器、木质文物、朱砂和石雕等。

比较特别的是,其中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如鎏金腰带,镶了宝石的金戒指、仿银器的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