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发现五千年古都城遗址(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面城墙发掘点,当年城墙的石头规则地排列着

考古人员29日在浙江杭州宣布,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新华社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市遗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专家称之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将使良渚文化不再被称为“文明曙光初露”,而是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这是继上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这是一个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日前,在良渚核心保护区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罕见的规模庞大的“史前都城”,这是在迄今中华土地上的第一座城市遗址。这座“中华第一城”,在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良渚文化中,确立了中华古文明在那时的诞生。

昨天,当良渚史前都城被发现的消息宣布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锦炎、刘斌等专家学者与记者一起走访了古城遗址。

现场

60米厚的古城墙绵延6千米

现在大部分的古城墙遗址尚隐藏在地下,绵延6公里,勾勒出一个长方形的圈子。考古专家在这古城墙的东南西北四边上都挖掘了一个小切口,以供研究勘测。我们从西城墙的探坑开始,分别依次踏看了北、东、南城墙的探坑。

在冬日的暖阳下,收割后枯黄的田野显得空旷寂寥,当脚下赫然出现五千年前的古城墙遗址时,不禁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历史沧桑。

此次考古发掘的负责人刘斌指着脚下一垒垒石块:“这些石头就是古城墙的基石。由于是江南的沼泽地,古人就从外面搬运来或者开采出数量庞大的石头,建设起城墙的根基,然后再用黄土堆积起庞大厚实的城墙。”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绵延60多米的石头铺就的考古探坑,竟然只是城墙的厚度。可想而知,当人要走入城内的话,光穿越城门就要走上很久,跟穿越隧道似的。“这么宽的城墙,从来没有过啊。”一位考古学者默默感叹。

顺着考古学家的手指,我们似乎看到了城墙外流淌的河水,坚固的城墙不仅抵挡住外来的军事威胁,也牢牢拦住了洪水的侵袭。城墙外底层灰色土层,那是古人生活痕迹的堆积,其间一块块的陶片述说着当时生活的丰富繁荣。

四五千年前,就在这里,诞生了国家、政权,建造了繁华的城市,中华民族开始进入成熟的文明社会。

坚实的城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良渚古城,正是位于良渚遗址的中心。据目前勘探的初步结果显示,良渚古城东西向长约1500到1700米,南北向长约1800到1900米。古城的总面积达到290多万平方米。专家表示,这是已经探知的同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这个古城存在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后判断。

从地形来看,这古城该是良渚文化的“首都”。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古城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古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良渚古城兼具军事防御功能和防洪功能。

过去,良渚文化被认识为“文明曙光的初露”,而此刻,显而易见,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时代。因为,良渚居然拥有如此庞大的城市,如此坚实的城墙。

“坚实的城墙,是用来抵挡武器的。而正因为财富的急遽增加,才会有残酷战争,会有掠夺。这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即将分化出阶层、阶级,这与现代文明的标志——国家政权的诞生具有无比紧密的联系。”国家文物局专家严文明教授几句话就让我们明白了这遗迹的历史意义。

对于所有考古学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座浩大的历史工程,更是令人激动的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现。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明起点是在哪里?或者还是争议中说的,真正进入文明社会应该从2000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当良渚惊现了这座“中华第一城”之时,历史学者们激动得击掌庆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确凿的证据就在这里!中华文明在良渚已经找到了清晰的“起点”。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