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腊八节入选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人有个老习俗:年年腊八节,都要喝上一碗灵隐寺的腊八粥,福气满满地过新年。

  今年的腊八节就在下周日(1月17日)。老惯例,还是30万份腊八粥,这几天灵隐寺已经忙着准备起来了。

  而就在昨天,灵隐寺腊八节风俗,成功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就是说,今年的这碗腊八粥,更有文化意味了。

  去年腊八节,灵隐寺方丈释光泉曾说,2015年,灵隐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腊八节申遗。准备了一年后,终于成功。

  为什么要申遗?释光泉说,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完全可以申遗。

  杭州人老底子以为,腊八粥是“打斋饭”。意思是以前僧人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里。食之有余,就将饭菜晒干收藏。到了腊八节的早上,熬成粥,回报大家。

  实际上,腊八粥最早起源于印度,在《佛本行集经》里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六年苦行而毫无收获。有位牧羊女供养了他,让他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参悟,最终走向正道,这一天,刚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寺院每年的这一天,都用米、谷、枣、莲等煮粥供佛。后来,为了回报、感恩信众,僧人们也开始在这一天,向信众施粥。

  再后来,这一习俗随佛教一起,传到了中国。

  中国佛教寺院,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是北宋徽宗时代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记载。

  元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南宋临安(即今杭州)的繁华时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音xùn,蘑菇)、柿、栗(外加粟米和豆)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而灵隐寺早在1978年为接待西哈努克亲王重新开放时,就已恢复了熬腊八粥的传统。不过,当时熬的腊八粥仅限供佛。后来,灵隐寺重建药师殿,寺院送腊八粥给施工人员,余下的分给了居士。

  据统计,2008年,灵隐寺施粥8000份;2009年,20万份;2010年,36万份;2011年,30万份;2012年,40万份;从2013年开始,每年固定30万份。

  一年年下来,灵隐寺施粥的数量之多,一直居全国首位。

  不过,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仅仅是一碗腊八粥,还包括灵隐寺的其他腊八节风俗。

  首先是供佛祈福。腊八节当天,寺院僧人取香谷、果实,造粥供佛。第一份出锅的腊八粥由僧人依次送到各个殿堂,诚供在佛像前,为天下民众祈愿幸福安康。

  灵隐寺方丈释光泉,当天会举行一场大型讲经法会。

  还有千僧传供。一千多位僧人,从天王殿一直蜿蜒到大雄宝殿,把腊八粥、花果等贡品,每个人依次传递,最后虔诚地供奉到佛前。

  和灵隐寺腊八节习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诗词文赋、民间传说也包含在内,比如宋代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岳飞与腊八粥的传说》《阿二和尚用残羹再造香粥救济人的传说》等。

  还有个提醒。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去年开始,杭州各大寺庙包括灵隐寺就已取消了腊八节当天的现场免费施粥,今年也是一样。所以,腊八节当天千万不要再起个早跑去寺庙里了。灵隐寺的30万份腊八粥,将送往学校、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孤寡老人院等地,江干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下沙经济开发区也都有社区施粥点,方便大家就近领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