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客家门匾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走进上犹的乡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上都有精制的长方形匾框和讲究的题词,匾式不一,题词各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上犹民间文化传承有“宁卖祖公田唔卖祖宗言”的客家理念,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萦绕着书香墨韵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上犹客家民居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格。上犹乃千年古邑,公元952年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客家门匾习俗”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历史渊源

  门匾,是指住居大门门楣上的匾框及框内题词。它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本是封建时代人们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西晋以后,却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绘制门匾的习俗。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替代了古代仕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进入了平常百姓人家,演变到今天这种相对固定、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门匾形式。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房主的一种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

  客家门匾习俗最先起源于客家先民南迁后方便“同宗认祖”,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起着“姓氏标徽”的作用,只要南迁的客家人一看到门匾上的四个大字,就知道这家人姓什么,如张姓的“金鉴流芳”,王姓的“三槐世第”,李姓的“太白遗风”等。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人的传承和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广泛。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客家门匾习俗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从谱系发展看,它不是单一的,而是群体性文化传承谱系,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

  上犹县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这个习俗的形成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居民进行土地争夺的长期争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居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融合。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后,为表明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立基、扎根的寓意,为彰显宗族门第、教化子孙、塑正门风,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渊源和先辈德行的故事、典籍浓缩成四个字,并采用石刻、雕筑或在墙上书写的方式绘制到住房的大门额上。“搬不动”的深意蕴含其中。这就是最初的上犹客家门匾。

  上犹客家门匾从本质上属于匾额文化,在自身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演变,用它为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服务。在以后的几次迁徙中,又把这种文化形式带往各客家人聚居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姓氏结构,上犹客家人有幸把这种文化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有形地发展。当家居匾额在其他地方已经当做历史文物的时候,在上犹却仍然是时尚的精神文化和装饰文化。上犹的客家门匾不论是从形式的继承演变,还是内容的包古含今,都是一种传统的活文化。

  在上犹县,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代传承下来的,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通用,但都打上了客家人姓氏、祖居地、郡望和迁徙路径及繁衍情况的明显标记,突出体现了客家人热爱民族、不忘祖先、牢记历史的思想、文化特征。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门匾特色

  客家门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匾框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并按一定规格描画而成,集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框内题词是经过先人拟定代代相传的“姓氏成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姓氏渊源。

  客家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在客家人的心中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匾的书写和绘制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要同为本姓氏,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吉时。到了那天,主人请本姓氏德高望重的长辈和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果、茶和酒等食品,率领本门男丁,先叩天地、再敬祖宗,然后请先生开始绘制图案,书写门匾。门匾书写好后,还有揭匾,鸣炮,请长辈、先生上座用餐等仪式。客家门匾与富有地方特色的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并传承和发展成上犹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

  客家门匾即在民居或祠堂的大门顶上绘制一幅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门匾一般由四字组成,前两个字以其家族堂号、郡望地、名言、格语、警句为主要内容,它传递着家族的风尚和荣耀,如清河、越国、清白等;后两字表达其愿望,寄托着后辈弘扬祖上的好家风、好品德和希望家族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如传芳、遗风、衍庆等。

  门匾种类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居住环境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总体上有5大类16小类。现分述如下:

  第一大类 以姓氏来源为内容

  冰清玉润(凌姓)。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传芳(叶姓)。叶姓是春秋时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诸梁。

  第二大类 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

  郡望,是古代称一个姓氏成为名门望族时所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

  太原遗风(王、易等姓)。古代太原郡在现在的太原地哉,王、易等姓的祖先在太原郡形成了名门郡望。

  第三大类 以姓氏堂号为内容

  堂号是一个姓氏或其中一个支脉的称号。

  至德流芳(吴姓)。“至德”是吴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周朝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为了实现父王把王位传给二弟季雍的儿子姬昌的愿望,就与大弟促雍出走至今江苏地邑,先后三次放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后来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紫荆传芳(田姓)。“紫荆”是田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一个分财产的故事。据田姓族谱记载,田氏28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财产时特别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为三份,搭配均匀,谁知道当晚紫荆树突然憔悴。第二天,弟兄们叹道:一株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还不如树木,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树也茂盛如初。

  诗礼传家(孔姓)。“诗礼”是孔姓的堂号之一,为康熙二十三年11月28日御封。据《论语》,孔子曾对其子孔锂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身。这里的“诗”是指“诗经”,“礼”是指行为规范。

  第四大类 以姓氏先辈、公头、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为内容

  第1小类 以名人的字号或誉称为题

  文正遗风(范姓)。“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谥号。

  紫阳世泽(朱姓)。“紫阳”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别号。

  四杰传芳(王、卢、杨、骆姓)。四杰是指初唐四位杰出的文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第2小类 以名人的工作地、隐居地为题

  苏湖流芳(胡姓)。苏州湖州一带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的地方。

  富春流芳(严姓)。富春江是东汉名士严子陵耕钓的地方。

  磻溪世第(吕姓)。磻溪是吕尚即姜子牙隐居钓鱼的地方。

  第3小类 以名人的官称爵号为题

  文林第(钟姓)。唐代,福建上杭人钟以福任梅县县令,封为文林郎。

  秘书世第(赖姓)。唐代,江西于都人赖裴中进士,任崇文馆校书郎,他不上任,回家耕田,大家称他的住居为秘书里。

  越国流芳(钟姓)。唐代,江西兴国人钟绍京任中书令,因立功被封为越国公。

  第4小类 以名人的任职殿阁、职务为题

  端明衍庆(蔡姓)。北宋福建仙游人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是端明殿的学士。

  校书世第(刘姓)。西汉江苏沛县人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曾在皇宫的天禄阁校对经书。

  东观流徽(黄姓)。汉代,江夏人黄得受皇上指示在东观这个藏书之所读书。后来做了大官。

  第5小类 以名人传说为题

  蓝田世泽(阳姓)。传说汉代阳伯雍曾因行善被仙人授予“玉”的种子,在蓝田种下了玉,后来得到白璧一双做聘礼,讨得一位好妻子。

  藜光衍庆(刘姓)。传说西汉刘向在天禄阁校对经书时,在元宵节之夜,天上的太乙星官敲门而入,点燃青藜杖为他照明。

  第6小类 以名人的品德涵养为题

  梅鹤风标(林姓)。北宋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做官。

  百忍成金(张姓)。唐代山东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问他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

  卧雪高风(袁姓)。东汉时河南尚水人袁安,遇雪因不愿打扰他人而在家卧床休息时被冻僵,官府认为他是贤人,举他为孝廉,后不但做了大官,而且为政清廉。

  清白传家(杨姓)。东汉时陕西人杨震任太尉,他不置办产业留给后代,而把清白廉洁作为遗产。

  夜读传芳(欧阳)。北宋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居贫寒,但他立志读书,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后来成了文学家。

  第7小类 以名人的才华业绩为题

  飞鸿舞鹤(钟姓)。三国时,河南长葛人钟繇善书法,有“飞鸿舞鹤”之美。

  洛阳世第(蔡姓)。北宋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在泉州洛阳江上设计和建造了现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的石桥。

  夺席遗风(戴姓)。东汉时,河南平舆人戴凭为朝廷博士,元旦那天,光武帝令群臣百官比赛解读经书,赢者夺取输者席位,结果戴凭夺得五十多席。

  云台光辉(邓姓)。东汉时,河南新野人邓禹,为刘秀建立政权立了大功,后皇官将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和四位大臣的像画在云台上,邓禹列位首位。

  第8小类 以名人的言论著作为题

  三省传家的“三省”是曾子的名言,杨震推荐做了官的王密深夜带着金子送给杨震,杨震不要。王密说,深夜没有人知道怕什么,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王密惭愧而去。

  金鉴流芳的“金鉴”是《千秋金鉴录》的简称。唐朝时,群臣为唐玄宗祝寿,他人多献奇珍异宝,唯宰相张九龄献上他自己编写的《千秋金鉴录》,受到皇帝的嘉奖。

  第五大类 以房主的有关信息及其理念为内容

  第1小类 以名和事件为题

  盛纳福祥。“盛”为房主名,“祥”为房主“过继子”名,意即盛接纳了福,带来了吉祥。

  思缝传家。“思”为房主长辈的名,“缝”为缝纫技术,意即前辈的缝纫技术代代相传。

  第2小类 以知足自励理念为题

  陋室含春。简朴的房子充满着明媚的春光。

  清庆芙蕖。以清秀可贺的荷花为榜样。

  第3小类 以传统古训为题

  友恭传芳。来自《三字经》,原文:“兄则友,弟则恭。”

  修身齐家。出自《大学》中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4小类 以赞誉当世为题

  风淳云瑞。 吹着淳朴的风,飘着吉祥的云。

  安居乐业。 安定的生活,愉快的从业。

  第5小类 以憧憬未来为题

  如意吉祥。 即事事成功,称心如意。

  燕喜麟祥。 即燕子报来喜信,麒麟带来吉祥。

  门匾故事

  版筑家风(傅姓)

  “版筑”代表傅姓。据史料记栽,殷商王武丁时的宰相原先是一位从事“版筑”工作的奴隶。“版筑”,就是用两块木板夹土筑墙,土里再加些麦秸,以杵捣土,使之黏结结实,层层加高,即成一堵堵厚实的土墙,与我们赣南的土墙差不多。武丁上任前,曾在民间游历,在一个建筑工地上遇到了一个从事“版筑”的奴隶,这个奴隶很有思想和见解,武丁从他那里学会了不少本领,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武丁曾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当上国王,就任命你做宰相。”后来,武丁真的当上了国王。为了推荐“版筑”奴隶出来辅佐治国,武丁通过先王成汤托梦的方法,叫来宫廷画师,画出“版筑” 奴隶的头像,叫人到今山西平陆东面的“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这个奴隶,并真的让他当了宰相。“版筑”奴隶到任后,提出他的“建邦设都,政事要醇,治乱罚恶”“辅治开花,畏天保民,成始成终”的政治主张,先是将朝中不干事还坏事的乱臣以过论罪逐个清除,之后又在全国开展土地扩耕、广种黎谷,大力发展家禽家畜养殖,发展农业,还大力发展冶炼、陶瓷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后来,殷商很快由弱变强,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由于“版筑”奴隶是从“傅岩”这个地方找到的,武丁就赐他为“傅”姓,叫他傅说,傅说的后裔就姓傅。

  太原传家(王姓)

  “太原”是秦汉时的郡名。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历史上王姓是太原郡的望族之一,题词中的“太原”就代表了王姓。所谓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如秦朝初期,中国分36个郡,西汉初期,中国分103个郡。从历史上说,每一个姓至少都在某一个郡里是较有名望的,该姓在写门匾时就会用这个郡名来代表该姓。这种题词在上犹占较大比例。

  紫荆传芳(田姓)

  “紫荆”是田姓的堂号,来源于田姓三兄弟分家的故事。隋朝有三兄弟为田真、田庆和田广,自兄弟仨都结婚之后,就决定要分家,把家产分成了三份。还打算将庭院中那棵开满花朵的紫荆树砍成三段。第二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荆树,一夜之间全部枯萎凋零。三兄弟见到这个情形大吃一惊,此时开始痛切地忏悔:“为什么手足之情要这样分离?连树都觉得伤心、为之涕泣、都不想再活下去。”哥哥神情肃穆地说:“树木原本就是同气连枝的,正是因为听说将要被砍成三段,它们才会如此悲伤,我们竟然连树木都不如啊!”又说:“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从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重振家业,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处,团结一心。” 于是他们把分家的契约在紫荆树前一同烧毁,决定继续同舟共济,共同经营幸福的生活。第三天,当太阳早早地爬上枝头的时候,弟弟打开窗户一看,惊讶地发现紫荆树叶子又绿了。从此之后,他们兄弟更加友爱,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再也不提分家的事了,美丽的紫荆树繁茂如初。

  富春流芳(严姓)

  东汉余姚人严子陵在年少求学时与刘秀是同学。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便派人四处寻访严子陵到朝廷做官。严子陵接连三次回绝,答道:“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到桐庐的富春江边种田、钓鱼。

  四谏遗风(余姓)

  北宋,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任知谏院.成为“四名谏”。余靖积极提出各种建议,主张要变更尽依“祖宗故事”的旧法。如举人才、去冗兵、冗官、宽租赋、厚农桑、省佛事、节国用等建议,涉及人事、治民、边政、刑法、租赋、御盗等多方面。上述种种,都为范仲淹、富弼等人后来推行“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先行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余本人则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东观流徽(黄姓)

  东汉黄香,做官后,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了他,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任尚书郎,又升为左丞相。

  六印征祥(凌姓)

  北宋凌策,雍熙年间进士。传说初登第时,梦见有人送他六颗印章和一把剑,后来果然六次到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任职,为官精审,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官至工部侍郎。

  卧雪高风(袁姓)

  东汉大臣袁安,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他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只见他僵卧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串门,他说:“大雪天人们都在挨冻,不好去麻烦别人。”洛阳令便认定他是贤人而举为孝廉。明帝时,袁安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

  夺席遗风(戴姓)

  东汉戴凭,学《京氏易》。十六岁,郡举荐其为明经,后征召为博士,任侍中等职。元旦之日,光武帝在朝廷聚会百官,令群臣能说经者互相诘难,有解经不通者,就夺其席以让通者。戴凭遂夺五十余席,京师皆言“解经不穷戴侍中”。

  三省流芳(曾姓)

  《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结语

  目前,上犹县14个乡镇,130多个村,180多个常住姓氏里有160个姓氏保留有固定的门匾题词。全县乡村现有门匾题词4万副以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厚的文化历史价值,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对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