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公布1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过半处境艰难
2015-10-10 15:46:50 来源:河南商报 已浏览次
从2007年至今,郑州已经公布了1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过半的非遗传承人,处境都很艰难。
当他们还在山村坚守着一项技艺、为明天的生活担忧时,有很多地方,已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了产业,还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片。
守着这座“宝山”,我们该做什么,才不至于守着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叹息?
【叹息】
最珍贵的红泥地上
堆满了建筑垃圾
素有“泥人赵”之称的泥塑大师赵恩民,现在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了制作泥塑的原料红泥。
作为郑州市非遗传承人,他算是鼎鼎有名的,在国内大赛上屡次拿奖,泥塑《棋迷》曾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称赞。同时,他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
经过20多年的钻研,赵恩民学会了塑空的技法,这是秦代兵马俑的烧制法——中间是空的,头是活的,以保证在不同的角度,人物能表现出不同的表情。而这种技法,对原材料要求非常高,必须是黏性很大、可塑性强的优质红泥。
最初,他在巩义一带,找到了适合的红泥,然而,2008年前后,因为当地这块地方被建厂,没办法再取红泥了。他多方打听,终于在新郑发现了更好的红泥。“我收集了全国100多种红泥的材料,没有比这个更好的。”
这种因为太黏而没办法烧砖,在当地被村民看作废料的红泥,在赵恩民这里成了宝贝。每取回一袋,都够他用半年。
担心再遭遇上一次的经历,赵恩民找到省里领导,希望把这块地作为工艺美术用品的原材料保护下来,当地政府也口头答应保护。
然而在去年,有一天他再去取泥时,发现偌大的一块地上,堆满了建筑垃圾。
后来才知道,是当地搞开发,附近要建楼盘,开发商把建筑垃圾全倒在这里了。省、市非遗中心的人拿着红头文件去,然而建筑垃圾已经堆了几十米高。这块足够用上几百年的干净的红泥地,被污染得永远失去了它的价值。
【现状】
一半以上的非遗传承人
面临困境
事实上,郑州大多数的非遗传承人,处境都不好,或是失去了赖以创作的原材料,或是生活艰难。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利涛说,2007年至今,郑州市政府公布了4批非遗保护名录,共149项,如今一半以上的传承人员,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他介绍说,比如新郑耿氏发旺香坊,因为当地特殊的水土条件,再加上祖传的纯中药制香工艺,他们家的香非常出名,经常作为寺庙重大活动的用香,或者是作为室内用香。
然而因为造价高,现在在市场上根本竞争不过工业化生产的香。更重要的是,如今他们的村子面临拆迁,70多岁的老艺人耿发旺,还在老家的小院子里做。
他试过,换个地方,做出来的香就不是这个味道。每次见到赵利涛,老人都直流眼泪,他担心,以后房子没了,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技艺可能就要失传。他的儿子虽然会做,然而也不愿做——因为制香远远比不上打工的收益。
赵利涛说,类似的还有高新区做剪纸的黄建军,用制作连环画的方法剪出了一套“四大名著”,目前还未完工。如今石佛也面临拆迁,他的作品和材料放满了三层楼,如果搬迁,东西根本没有地方放。目前,他正在四处奔走。
【借鉴】
安排人手保护非遗
资金补贴非遗传承人
在考察中,赵利涛发现,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比如江浙一带,每年政府都会拿出专项资金,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满足他们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同时还安排足够的人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除了补贴,最重要的,就是把非遗的产业开发出来。能产业化的尽量产业化,“现在我们基本上是历尽艰辛申报成功了,却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赵利涛说,事实证明,非遗的保护,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杭州为例,当地把非遗项目传承人集中到园区,建立大师工作室,外地的人去考察旅游,都能现场看制作过程,很多人都会买,这很快成了当地的艺术中心和名片。
对于这样的做法,赵恩民也是深深赞同。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手工稀缺的时代,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好,也知道很重要,为啥不能给艺人一个生活保障呢?如果一项技艺的传承人不能靠这生活,必然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赵恩民说,北京的传承办法就很好,政府给传承人工资,带徒弟的还会给额外的津贴,每个区都有两三个非遗点,既成了文化宣传阵地,也成了旅游景点,有了收入,一是可以解决非遗传承难的问题,二是他们可以生存,外地人来了,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当地的文化。
【未来】
利用市场力量
开发利用非遗项目
近几年,郑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开始逐渐重视,然而因为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法律,由于未出台实施细则,在有些地方,法规就很难落地。
赵利涛说,要想真正保护,政府还是要加大投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动员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新机制,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积极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资助。
当然更重要的是搞活保护机制,运用市场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研发—生产—营销产业链,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扩大交流。
就以耿氏发旺香坊为例,他们的香并不是不值钱。曾有卖钧瓷的,制作了“香倒”,让香如流水般缓缓而下,插上耿氏纯中药手工制作的香,放在房内,丝丝缕缕,沁人心脾,钧瓷的价格也立马涨了好几倍,而远在新郑小村子里的耿发旺,自然不会想到这样推销的办法。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