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杭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论坛在杭州举行

  9月19日,由杭州市社科联指导,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主办,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西湖区文广新局协办的2015年中国(杭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论坛在杭州市隆重举行。

  2015年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十周年。浙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强省,“非遗”各方面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浙江省已经通过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中,明确“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开展普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活动,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为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总结交流非遗教育教学经验,展示非遗传承教学工作成果,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杭州市社科联支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举办召开了“2015年中国(杭州)非遗保护传承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与中国高校教育。来自浙沪学者和非遗传承人、研究者近百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次论坛邀请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浙沪高校知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郑土有认为,非遗的教育是个重要的议题,有助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基因的深刻认识,尤其是80后、90后对非遗认知比较欠缺,所以非遗教育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当代年轻人完善知识结构、人格,落实联合国的“非遗保护公约”和国家的“非遗法”是必要的工作。

  浙江大学吕洪年教授指出推进非遗进校园,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非遗传承必须要发挥师生和领导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两个师资力量——校园的师资培养和重视民间大师;三是做好一手软、一手硬的保护传承工作,硬的是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如工具、材料等,软的是指无形的文化遗产,如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等。

  与会学者认为,论坛主办方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非遗教育教学方面颇具特色,大力推动了“非遗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工作室”,并由明显的教学成果。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荣获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颁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013年),百校百城组委会颁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校创意工作室”(2013年,支持单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颁发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研究基地”(2014年)的称号。

  为传承非遗技艺,学院将非遗课程纳入高职课程体系,基地面向多专业开设非遗课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目前非遗基地核心课程有三门,分别是国遗项目《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遗项目《五常十八般武艺》、省遗项目《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聘请了代表性传承人或传人黄小建、姚水琴、胡金火授课。

  学院现已培养掌握非遗技艺的学生近300人。学生的雕版印刷作品在“中国非遗全国院校创意作品年度推介交易会”(2014年)中获三等奖。武艺班的学生在浙江省第十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2015年)中获五金十二银,第十一届杭州传统武术邀请赛(2015年)上获二金。

  非遗基地注重非遗实践技能训练,建设有“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室”,是目前浙江高校中唯一能够实现“选材、雕刻、饾版、拱花、印刷”全套雕版印刷技艺流程的非遗技能实训室。2015年6月,学院申报的“黄小建雕版印刷技艺工作室”荣获“杭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财政局、杭州市人力社保局联合授予)称号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此外还建设有“十八般武艺演武厅”、“非遗基地学堂”等实训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