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运动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活”更“火”

  正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不仅是各民族竞技传统体育的舞台,也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平台。民族运动会的大舞台,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活”更“火”。

  来自湖北利川市的刘守红,是湖北省最年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日,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民族运动会上表演了《肉连响》,粗犷、豪放、潇洒、活泼的表演感染了现场观众。

  “肉连响”是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在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跟“肉连响”一样,这次民族运动会上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守红说,民族运动会给了非遗项目很好的舞台,相比传统的“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在民族运动会上现场表演,是一种更好的活态传承。

  “同时,民族运动会上的表演者和观众,大多是大学生、年轻人,吸引他们对非遗的关注,也是一种对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方式,”刘守红说。

  今年是“肉连响”第五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表演,“作为参与者,我深切地感受到‘肉连响’一届比一届精彩,一届比一届受欢迎,”刘守红说。

  刘守红8岁起跟随恩施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学习“肉连响”,跟自己的师傅相比,28岁的刘守红传承“肉连响”的方式更加新颖、多元。微博、微信自然不可少,他还把“肉连响”拍成微电影去推广。

  为吸引年轻人,他还从音乐、服装、舞蹈等方面给传统“肉连响”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甚至,不同的展示平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它。”刘守红说,这次在民族运动会上的表演,演员脸上画的油彩而不是糊的稀泥,就是为了便于舞台表演。

  除了积极带队参加全国性的表演,刘守红还在家乡持续不断地做基础性的推广工作。2006年,他创办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开办培训班,先期培训了约300名骨干,再让这些骨干去教授更多的学生。在刘守红等人的努力下,如今,恩施州的大中小学都开设了与“肉连响”相关的课程。“肉连响”还被纳入了恩施全民健身推广舞。

  “作为传承人,一定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刘守红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