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非遗项目到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8日凌晨,到法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磐安民间艺术团结束13天的行程,顺利踏上归航,回到家乡。本次出访是我县文化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与法国、秘鲁、法属留里旺岛、立陶宛、西班牙,刚果等国家地区的艺术表演者们,在风景宜人的瓦龙小镇开展了民俗文化交流,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组委会颁给磐安民间艺术团一个“最佳演出奖”的殊荣。

 

  磐安非遗节目受组委会重视

 

  我县的非遗项目根植高山秀水,有独特的民俗艺术之长,一直受到上级领导重视。年初,在接到第三十二届法国瓦龙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函的那一刻起,并明白这是一个展示我县优秀非遗以及保护成果的良好契机,更是一个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难得机会,一开始就得到我县领导的高度重视。我馆在县文广新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出国交流的各项工作。

 

  从节目编排到舞美设计、从演员选定到服装定制,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精良,特聘请民俗专家吴露生做艺术总监,为整台节目把关、监制,力求将磐安表演类非遗文化以更完美的艺术形式呈献在国际舞台上。本台节目共有十二个单元组成,都是原滋原味的磐安民间艺术,包括生动喜庆的婚俗表演、精绝滑稽的乌龟端茶、恢弘热烈的闹花台、活泼灵动的铜钿鞭、雄伟大气的磐安金龙、古香古色的传统舞蹈以及由大力士摔跤改编的“乡村运动会”等,展现了充满山乡气息的磐安非遗文化。

 

  磐安民间艺术团节目一直被艺术节组委会所重视,在开幕仪式上,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磐安金龙”被安排在第一个节目。最值得一提是组委会特地安排了中国主题日活动,6月29日晚8点(巴黎时间),组委会安排在市政府所在公园开展中国主题的专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播放由李保田主演的中法合拍电影《夜莺》。

 

  在闭幕会结束后,名誉主席尼古拉、执行主席热力达更是抑制不住心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在“龙”头上签名留念。

 

  磐安非遗文化备受青睐

 

  据了解,当地的法国人以及一起参演的各国艺术表演者们都对磐安艺术团的节目情有独钟,不论是在大剧院里演出,还是在踩街演出,表演者们通过精湛的演绎,以浓浓的东方文化情怀、深深的山乡文化情趣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对传统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每一天在完成规定的演出后,现场观众总会拥到后台,碰碰道具、摸摸服装、敲敲锣鼓,甚至还央求演员们现场教他们吹唢呐,在他们的认知里,唢呐与西洋铜管乐器似乎有神似之处,都有一个喇叭状的出音口,然而耍起来却大有玄妙,一般人吹不响,这让外国佬们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还有铜钿鞭,这在磐安司空见过了的舞蹈道具到了法国又成了一项新奇的事物,一根三尺长的细竹棍,两头串上八个铜钱、扎上流苏,竹竿上绕圈花带,如此轻巧简便的道具配上舞者们轻灵多变的舞姿竟是一道不可忽视的美景。年轻的姑娘们身着蓝印花布做成的大襟衣裤,手握铜钿鞭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轻敲自己的肩、背、腰和四肢,活泼灵巧的动作彰显着朝气,青春阳光的笑脸洋溢着生机,在清脆整齐的铜板声里,和着欢快的伴奏,拍打出中华传统民俗的魅力。法国小朋友们更是抑制不住好奇心,请求漂亮的姐姐们给他们指点指点。

 

  磐安非遗老牌项目《乌龟端茶》更是惹人惊叹,表演者手托托盘,上面放着两杯水经过一系列翻、转、旋等高难度动作,托盘上杯中的水却一滴不漏,整个表演惟妙惟肖、诙谐有趣,一番机灵、敏捷的高难度动作是人高马大的外国人所叹服的。

 

  在细节里发扬传统

 

  走出国门,“中国”便成了我们的符号,是刻在心里的“标准”,言行举止都要体现礼仪之邦的风范,同时,中国的传统元素也要发扬。因此磐安民间艺术团在日常着装上也花了心思,男士统一是蓝底绸面铜钱花的对襟上衣,黑裤再加上白底黑面的布鞋,女士则穿红底秀金凤凰的大襟短袖,红色及地百褶裙加平底绣花鞋,佩戴中国结等饰物,整体着装华而不炫、贵而不显,让外国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儿”。

 

  在瓦龙市政府举行的欢迎酒会上,磐安县副县长、磐安民间艺术团团长应跃成代表磐安民间艺术团向瓦龙市市长和组委会名誉主席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国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戏服男蟒袍、女蟒袍和男大靠、女大靠,他们看到描龙绣凤、制作精良的戏服,按耐不住兴奋,当场试穿起来。同时还带了许多带有婺剧脸谱的中国结作为小礼物赠送给各国艺术家们。

 

  宣传了磐安非遗文化的同时,还不忘介绍孕育了灿烂非遗文化的土地——磐安,带去精心设计的“山水磐安”的宣传资料,将磐安的山山水水介绍给外国友人了解。

 

  在13天的演出行程里,磐安民间艺术团的足迹行遍千里,从瓦龙市中心到瓦龙市大街小巷,从公园到酒庄,从阿尔卑斯山下到大剧院,演出通告被排得满满,演员们每天要进行两场以上的演出活动,再加上饮食与气候的不适应,一天下来着实疲惫,但是每个人都深深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所在,不论何时何地古老遥远的呼唤总会产生民族凝聚力。

 

  相信非遗文化会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