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报福镇手艺人痴迷传统乐器数十年

  在报福,有一位对二胡、战鼓等传统民族乐器情有独钟的老艺人,不仅亲手制作,还邀朋引伴一起演奏。对他而言,这些乐器就像是陪伴他的灵魂“伴侣”,让他几十年来痴迷不已。

  老人名叫吴志加,今年57岁,住在报福老街一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里。看到笔者到来,他从里间找出了用布包好的越胡、二胡,一边温柔地触摸着琴弦,一边和笔者聊起了天。

  “它们结构相似,但越胡的琴筒前口蒙乌皮,二胡琴筒前口蒙蟒皮。”吴志加介绍说。细看,果真如此,二胡制作更显精细。琴头刻有龙头,琴筒后口是他精心镂空雕刻的凤凰花窗。吴志加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由于琴皮的好坏决定着二胡的音色和音量,他坚持选用上好蟒皮。

  “要么不做,做出来一定要好。”凭着这份制作乐器的热情以及高标准的精细工艺,他赢得了一些远道而来的欣赏者,有人为求得一把,甚至出价两三千。

  有些做好的乐器,吴志加舍不得卖,留作纪念,时常拿出来自娱自乐,若是村老年协会组织文娱活动或者周边乡邻有需求,他必定拿起心爱的乐器邀上几个老朋友组成小型乐队,或充当鼓手,或拉起二胡,演奏出悠扬婉转的乐曲。

  对吴志加而言,做乐器、打鼓、拉二胡“是精神寄托”,能“表达难以言表的心情”。

  在吴志加的储物箱里,除了珍藏的二胡、越胡、小三弦、板胡等丝竹管弦乐器外,还有自己制作的实木战鼓、板鼓、鼓架、响板、刻章、八仙颜料画等“宝物”。据介绍,他制作乐器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父亲也曾是一名优秀的老手艺人。而木工活、书法、刻章、绘画等手艺则是自学的,“以前老街上有刻章的师傅,看了他们刻章后回来琢磨练习,也就会了,刻碑文也是凭悟性自学的。”吴志加说,这些手艺,特别是像二胡这样的乐器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如果有人感兴趣,他愿意将技艺倾囊相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