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之困:绣娘后继乏人

      “真是巧夺天工,唯美至极!”近日,“心香一缕·风华绝代”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作品展开幕,其中多数市民首次亲见顾绣作品,不大的展厅内时而发出啧啧称奇的赞叹声。据悉,这次展出了十多年创作的40余幅作品,不仅创下了茸城顾绣展之最,而且备受瞩目的《春水凫鹥图》也首次与市民见面。

      如今,一幅《春水凫鹥图》有了客人开价300万元也不卖的底气,然而在聚光灯的背后,顾绣的传承发展却依旧举步维艰。说起传承,顾绣唯一的传承人钱月芳显得颇为焦虑,如今顾绣研究所的绣娘仅7名,民族瑰宝面临变成“孤品”的风险。顾绣这一非遗技艺,又该如何走出“地下博物馆”?

      十几年来不到60幅作品

      本次作品展位于松江岳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楼。展厅不大,几十平方米,展览的作品数量仅45幅。不过这样的袖珍展,很多市民来来回回地观看一个多小时,久久不愿离去。特别是展厅内最大的一幅《春水凫鹥图》,引来众人围观。这幅作品由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大师所制,高160厘米、宽80厘米,选于元代大画家任仁发同名杰作。其通过劈丝、设色,以及几十种针法的组合与过渡,再现了原作中果实丰满可摘,小鸟生动欲歌,草木扶疏生幽,凫鹥嬉水涟漪的场景,堪称钱月芳顾绣生涯的巅峰之作。钱月芳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她历时三年完成,曾有多位客人出资300万元购买,她都舍不得出手。

      “这45幅作品,数量不多,却已是顾绣研究所10多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了。”顾绣研究所所长周梅称,顾绣产生于明代松江府,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绣艺术流派之一,为明代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之子顾江海之妾缪氏所创。但至清嘉庆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近失传。2006年,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一幅好的作品,少则半年一年,多则数年,因此十几年来完工的作品都不到60幅。

      作品稀少,传承更是难题。如今研究所除了传承人钱月芳外,专职的绣娘仅7名,而放眼上海,有功底的绣娘也不到20人。

      钱月芳无奈地表示,她带的徒弟从十几人,变成如今的仅7人。他们年龄在30-40岁之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钱月芳告诉记者,顾绣是一门慢艺术,新人光基本功就要练三年,十年才能出作品。如今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做这份“孤单的事业”,这是顾绣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再过十年,这批绣娘过了黄金年龄,后继者在哪里?这让钱月芳备感焦虑。“我不会让这一技艺失传。如果没人学,我的女儿也一定要学。”

      专家提议生产性保护

      虽然顾绣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但近几年来,松江区政府正在积极尝试,让顾绣这一民族瑰宝走入公众视野。去年首次由政府组织的拍卖会上,顾绣研究所拿出的6幅作品都以高于底价一倍以上的价格成交,其中《八子图》、《布袋和尚》 分别拍出51万元和44万元的高价。

      “2000年初,绣娘的工资只有几百元,而且几乎少有产出,作品也无人问津。现在绣娘的待遇提高到了一年四五万元,还能得到拍卖收入的奖励,顾绣的发展已经走出历史低谷,出现了拐点。”岳阳街道组织委员荆颂告诉记者,自2009年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划归岳阳街道以来,街道每年净投入100多万元支持研究所发展。同时,街道每年安排一次拍卖会,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喜欢顾绣。苏州有专门的工艺学校培养苏绣绣娘,但上海目前还没有职校或高校开设顾绣相关专业,政府方面也积极和松江大学城接洽,希望开设顾绣课程培养专业人才;顾绣研究所正在筹划国内首家顾绣专业网站,举办顾绣艺术论坛、高雅艺术进高等学府等活动。

      上海市文化名人薛理勇对这一系列“组合拳”非常赞成。同时,他提倡对于非遗文化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造血。这种方式将非遗保护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面向市场,开发衍生产品,激活非遗的生命力,增强非遗的造血能力,让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延续艺术活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