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挖掘、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4-14 23:18:48 作者:卜宪玖 来源:大庆日报 已浏览次
昔日,河床之上的白土,耕土层中少有的黑窑土,细腻的黄土,而今正被林甸人挖掘、放大,变成一项文化产业,富裕村民,叫响林甸。
白土,从河床中被“请”出
白土泡子,这道遗留多年的河床,而今再次被当地艺人发掘。据说,整个泡子底下都是白土。
白土泡子,位于三合乡南岗村西南,面积176万平方米,水深1.4米,四周芦苇丛生。
说起当地的白土,林甸县文广体局副局长黄向阳讲起了满族人的风俗。
许多年前,满族人在三合乡一带聚集生活,当地百姓不叫他们满族人,称他们为“此地人”。这些人以捕鱼为生,每年到开江时节,人们都会发现河床上会渗出一些白土,用手一摸,非常细腻。细心的渔民试着把白土抹在船上,发现不易擦掉。
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白土能涂抹的事传开了。喜欢干净的满族人,便把白土抹在墙上,当作涂料。这种白土,刷到墙上呈青白色,墙体干了后,整个墙的颜色是一种白蓝白蓝的青白色,而且不沾灰、不染衣,光滑细腻。时间久了,人们都喜欢用这种白土刷墙和灶坑门。
每年端午节那天,妇女们扯上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到白土泡子一筐一筐地往回挖白土。回家后,把白土在案板上使劲摔打,摔打成半块砖那么宽、那么厚的白土坯子,四四方方,留着冬天家里刷墙用,有的人家还把白土作为礼物送给远方的亲戚。
满族人的做法,影响了当地的汉人。那些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专用的白土盒子,里边常年装着天然白土,烧完火,做完饭,随手拿起刷子,往灶坑门儿轻轻一刷,再把屋里地上清扫干净。
后来,村里的一些能工巧匠用白土捏成泥人、动物,晾干后发现其既结实又光滑。再后来,人们用白土做成供盆、供罐,在祭祀时专用。
由于这种天然白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年年挖,年年采,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白土坑,年头多了,白土坑就成白土泡子了。
日子,在默默地流淌。2013年底,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林甸县文化馆馆长办公桌上,便多了一份关于三合乡白土情况的调查报告。
“现在,白土已经被拿到学院陶艺研究所,研究白土的配方和工艺流程,不久就能拿出方案。到时候,白土就会从河床中挖出,经过艺人的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黄向阳对白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黑土,在窑变中“走”出来
100年前的宏伟乡,有一户赵姓的老工匠,利用当地的黑粘土,烧制出瓦盆瓦罐,“瓦盆窑”便由此得名。
这种黑粘土,与普通的耕土有什么不同?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当年居民发现方圆2平方公里的土质和其他地方的耕土在颜色和质地上完全不同,这种黑土更加细腻。
出于好奇,一位姓赵的制砖工匠,把土放在砖窑里烧,发现烧出的砖质地比普通砖材质好,颜色呈红黑色。赵师傅是个爱琢磨的人,他寻思能不能用这儿的土烧一个瓦盆。没想到,烧出来的瓦盆果真耐用、结实。后来,赵师傅又捏出一个泥壶,放在窑里烧制。结果,泥壶质地细腻,手感光滑,坚硬度也非常好。此后,赵师傅便一发不可收拾,烧出了一批泥盆、泥罐和泥壶。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赵家的工匠由小伙子变成了古稀老人。此时,赵家第二代传人继承了烧盆烧罐的手艺,后来建了一个土窑,专门烧制瓦盆,取名“瓦盆窑”,仍由赵家人带队指导生产。这期间,赵家人用木炭火烧,烧窑的时间增加了一倍,颜色变成红黑色以后,再用鹅卵石打磨,发出油亮的黑色。那时,烧制出的烟笸箩、工艺罐、工艺瓶等,至今还被当地人收藏。
如今,赵家的第二代传人赵金生还健在,已经80多岁的他,40年前就把手艺传给了儿子赵长贵。
多年从事陶土工艺研究的黄向阳对记者说:“目前黑土应用还是老工艺,我们正将其精细化,让黑土不但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同白土、黄土结合,制成一种另类的工艺品,成为新型陶艺,这在全国也算开了先河。”
“这种工艺什么时候面世?”记者问。
“预计今年上半年就能有成果。”黄向阳兴奋地说。
黄土,在艺人手中“华丽”转身
花园镇,有40多年烧制花盆的历史。
黄土,并非稀罕之物。那么,花园镇的黄土与别的黄土有什么不同?
经过研究考证,花园镇的土属于黄粘土,土质细腻,适合做陶土工艺。40年前,当地人就开始用黄土做花盆等日用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楼美化绿化需求逐年增加,花盆的使用量也开始增多,但市场所售的花盆基本都是外进。
如何实现自产自销,解决百姓生活所需呢?
林甸县文化馆馆长武海军告诉记者,首先,他们将粘土工艺在县城推开,让百姓受益,然后向外辐射,形成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他们计划在花园镇办一家陶泥日用品厂,利用脚下特殊的资源,加上林甸的艺术文化,把黄土加工成为艺术品。
让艺术形成产业,既带动农民提高了文化素质,又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届时,县里将通过文博会、洽谈会等形式,把瓦盆、瓦罐这些工艺品向外推介,叫响林甸。
黄向阳告诉记者,现在全县正在走“文旅”结合的路子,推进“文化林甸”建设。把现有的秽秣文化、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用在陶土工艺上。与此同时,还在白土、黑土工艺品上倾注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林甸风土人情,突出林甸特色、满族风情和关东风情。借助旅游黄金期,将生产出的工艺品,放在各大旅游景点、地方特色产品商店,让来此观光、度假的人们,带走的不仅是陶土工艺品,更能了解林甸的文化和历史。
思路有了,如何让林甸的手艺人在陶土文化中华丽转身?黄向阳说,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主管部门深刻意识到,要想实现陶土文化的华丽转身,必须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构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体系。因此,自2014年以来,由县文化馆牵头,这个县先后聘请了柳惠忠、蔡玉珠等10余位本土艺术家参与研究设计,为陶土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