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盘炕老手艺申报市级非遗
2015-03-30 13:32:01 作者:赵杰 付静 来源:青岛晚报 已浏览次
睡火炕是北方人取暖和休息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火炕逐渐淡出百姓家庭,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板炕,之后又出现各种材质的床。火炕成为了一种历史,用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还是有少部分人对此情有独钟,大场镇西王家柳沟村的王贻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3月28日,记者从青西新区文广新局获悉,大场镇的打炕技术正式获批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准备申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9岁老人还是打炕高手
3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青西新区大场镇西王家柳沟村,找到了王贻爱老人,他是目前青西新区为数不多的掌握打炕技艺的人。王贻爱今年79岁了,见到记者时,他正在自家场院忙着拖墼(音JI)。所谓的“墼”,是老一辈人打炕时专用的一个名词,就是还没有烧过的砖坯、土坯。原来,趁着天气转暖,王贻爱家要翻新旧炕了,这是这个家庭中,每年春天要做的头一件大事。
说起火炕,王贻爱颇有些情有独钟。“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落后,人口又多,每户都有火炕,多的有三盘、四盘。”王贻爱介绍说,火炕,那就是祖祖辈辈取暖和休息的地方。尤其在冬天,吃饭时,父母烧了一大堆柴火,火炕很快热乎乎地。饭后,一大家子五六口人都坐在热炕上聊天,自然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清早就起身最快三天成炕
每到春天,大地解冻,需要换新炕的农户们就会备下土,放在平整开阔的地面或者场院上,提前找好模子。“这个模子有厚有薄,厚的大约6-7厘米,保温效果好些,适合大家庭,人口多的。模子薄的,就是指高度在5厘米左右,这样的火炕热得快,适合小家庭。我这个就是小模子,模子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5厘米。”王贻爱说。
“我们天不亮就得起身了,把准备好的土里浇上水,早早泡着,泡上一段时间后,用铁锹反复搅拌直到稠度适宜,早饭后就可以拖墼了。拖墼最好两人配合,一人负责送泥,一人用模具拖成型。两人一上午可以拖两盘炕的大模墼。好的天气下午就可以把平铺的湿墼小心地扶起站立晾晒。经过两天的晾晒,土坯墼基本干透,干透的土坯就可以用来盘炕了。”王贻爱说,整个过程一般需要四五天,最快也得三天时间。
火炕暖腰还能攒上等农家肥
在大场镇,记者采访多位村民,从他们口中记者了解到,火炕不仅能起到缓解腰痛的作用,还是很好的农家肥,到春天各户翻新旧炕,取出的炕土可以用作肥料。因为,经过烧火做饭、烟熏火燎后的炕土内含有了丰富的钾、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适宜花生、地瓜等农作物的生长,是上等的速效农家肥。
“上了岁数后,总犯腰腿痛、关节炎,躺在火炕上暖暖和和的,一点都不痛,可睡在床上,一觉醒来,浑身哪儿都不舒服。”说起逐渐消失的火炕,王贻爱面露惋惜之情。其实难舍火炕的不止这些老人,一些条件允许的市区老人也希望火炕能永久保留。
获批区级非遗正在申请市级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火炕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原来用的炕墼已用水泥板代替,既省时又省力,打炕这种技术也面临无人会无人懂的境况。为了更好地保护打炕这种传统工艺,大场镇已向区文化馆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批。目前,由青西新区文化部门主动提出,这项技艺正在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让王贻爱真正忧虑的是,这项手艺目前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局面。“用火炕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也就没了市场。现在年轻人又不爱学这个,都出去打工挣钱了。”目前,只有王贻爱的侄子王泽奎坚持和叔叔操练这门手艺,村里其他年轻人很少有登门学艺的。“如果有别人愿意学,我们可以手把手地教,要不然恐怕就真失传了。”王泽奎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