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让麦草画走出连云港
2015-01-28 09:12:46 来源:中国江苏网 已浏览次
36岁的胡成娟,是灌南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美术老师。小时候,她受家人熏陶,喜欢上了麦草画。长大后,她成了麦草画的传承人。

36岁的胡成娟,是灌南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美术老师。小时候,她受家人熏陶,喜欢上了麦草画。长大后,她成了麦草画的传承人。
她说,家人熏陶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份执着。她写了一本书:《麦秸画概述》,里面,有她多年积聚的心血。她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广收爱好者,并不断推出好作品。文化内涵丰富、用料安全环保、具有现代理念、寓意祈福迎祥……聊起“麦草画”,胡成娟总是滔滔不绝。她有个愿望,让“麦草画”走出港城,让更多的人知晓它、传承它。
麦草画“前世” 古代是皇家艺术品
麦草画,又叫麦秸画、麦秆画,是以麦子的秸秆为原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艺术品。
据记载,麦草画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就曾从秦怀王墓中,发掘出了麦草画。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
关于麦草画,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遂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
正由于这个传说,在东汉年间,麦草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有了新的发展与升华。后来,到了隋唐时期,麦草画成为皇家艺术品。
灌南县东部濒临黄海,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合生产小麦等多种农作物,为麦草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历年来,麦草画都会举办展会,进行宣传和作品交流。
历史延续 在民众中世代相承
“最先用麦草拼贴的扇子或昆虫之类的工艺品,是早期麦草画的雏形。后期的麦草画,由金色变为彩色,由平面变为立体浮雕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说这番话的,是36岁的胡成娟,她是灌南初级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
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麦草画”传承人。
她的祖辈,曾从事麦草画的制作与加工。“小时候,爸爸总会用麦秸,做些头花、戒指之类的小饰品,给我戴上。”胡成娟说。
渐渐地,她喜欢上了麦草画。后来,考入了大学,她报了美术专业。
毕业后,她来到了一所农村中学教书。
“为了节省资金,我们便就地取材,用花生、棉花、麦秸作画。”胡成娟说,“我发现麦秸的可塑性很强,于是进行了专门研究。”
有一段时间,胡成娟近乎痴迷了,“完全是纯手工精细制作的美术工艺品,利用民间到处可见的麦秸秆资源,在保持麦草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表现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
麦草画“今生” 多道工序巧妙绝伦
胡成娟向笔者介绍了制作工序方面的知识。
“麦草画所需原料,以没有改良过的麦子秸秆为最佳,因为粗细、韧度、厚度等适合麦草画制作需要,麦秸画原料只能人工收割。收割后还要去除脏污、摘除两端麦节等。”
“挑选并处理好麦秆后,要做好防腐处理工作。浸泡麦秆,需要染色的麦秆进行染色。然后,用针剖开麦秆,用拇指轻轻推开,并用刀片刮去麦秆内的白膜。完成之后,再用熨斗熨平麦秆,留作画备用。”胡成娟介绍。
“下一步,在透明纸上绘图。用复写纸把图分解出来,编上编号。把麦秆绘图部分涂上胶水,依次贴满、晾干。之后,把贴好的麦秆用剪刀按手描的图纸剪下,把部分麦秆熨烫出层次。最后,将散件对照图纸拼接起来,并将麦秸画粘贴在底布上,装裱完成。”
几十道制作工序,大胆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制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
价值 具有祈福迎祥之意
胡成娟通过不断创新研究,言传身教,和众多热爱麦草画的学生一起,将麦草画工艺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荷花》、《竹报平安》、《花篮》、《渔民》……这些,都是她近几年的作品。其中,《荷花》于2010年6月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江苏农民画展,并入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江苏农民画展作品集》,胡成娟也成为连云港市胡氏麦草画技艺传承人。
2012年,胡氏麦草画技艺,成功入选连云港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她的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美妙的立体效果、古朴典雅的田园气息、飘逸时尚的现代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麦草画文化内涵丰富,除了装饰用外,还有祈福迎祥的美好寓意。”
用料安全环保,也是麦草画一大特点,“这几年,农村秸秆焚烧严重,倒不如将麦秸变废为宝,多好。”胡成娟说。
“而且,碳化过的麦草画,可以过滤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麦草画作品,有着黄金般的自然光泽,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 让麦草画走出港城
2012年,胡成娟曾耗时一年,专门编写了校本教材《麦秸画概述》,并在校方的支持下,成立了胡氏麦草画工作室,专门用于教学麦草画爱好者。
每年,胡成娟都会举办麦草画展会,“每次展会,都会有新朋友加入。”
由于麦草画制作工序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这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大多数人容易学会,却很少主动去做。”
聊到今后,胡成娟有一些具体计划。
她会继续整理麦草画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建立传承档案。
她将不断完善工作室,进一步加强麦草画技艺的学习,在工作室每年进行不少于五次的公开授课,力求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她有个愿望,让“麦草画”走出港城,让更多的人知晓它、传承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