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粟田梅的“侗锦人生”

      “侗锦图案的民族风格鲜明,色彩亮丽和谐,品质高雅凝重,编织工艺非常独特。”在湖南通道县雄关侗锦坊内,头裹灰色锦帕、年过5旬的侗族妇女粟田梅,向游客介绍“国宝”侗锦。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侗锦图案大多取材动植物、器皿等造型,反映侗族的审美情趣及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是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区。2008年,该县侗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寨人粟田梅是侗锦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12岁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

      “纺织时,腰上、腿上要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吱吱悠悠,一方方侗锦就这样织成。”身着民族服饰的粟田梅说,侗锦的织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等十多道工序,最难的当属数纱。

      “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粟田梅手扶斜架式织机说。

      粟田梅告诉记者,她曾因专注编造织锦无固定收入,差点让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丈夫发怒将织布机烧毁。但这位坚强的侗族妇女并未因此放弃织锦。相反,她创新将芦笙、鼓楼、风雨桥等侗族文化元素融入侗锦图案,织就一条世人了解侗锦和侗乡的通道。

      与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侗锦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由于诸多侗族妇女外出打工,不再纺织侗锦,年轻人又不愿潜心学习,让侗锦陷入传承难题。“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十分担忧这个技艺就此失传。”粟田梅说。

      身兼传承重任,近年来,粟田梅携侗锦先后参加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展览,引发世界对侗族织锦的关注。

      经政府支持,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她在那里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培训村民织造侗锦。

      “侗锦织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把它发扬光大。”只要有人学习,粟田梅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为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侗锦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通道官方亦采取了系列举措,包括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建立湖南侗锦博物馆和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传习所,并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全面保护侗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粟田梅历时5个多月进行纯手工编织而成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出炉。这幅长82.17米、宽0.47米的作品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粟田梅获得世界最大侗锦作品证书。

      “有了国家和县里的大力支持,我将继续做好侗锦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粟田梅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