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协委员叹非遗重申报轻保护 倡议走活态化传承

      “南京现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5项名录,但这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讲,仅仅是一个数字,大家并不了解这些遗产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技艺或者实物。”18日,在正在召开的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莅坤等5人提出,“非遗”的申报过度泛化,急功近利、各自为战。他们建议,应强化“非遗”的活态化继承。

      据张莅坤介绍,截至目前,南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8位,重点项目传承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共29个,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更是多达2004项。在这228人中,年龄60岁以上的112人,40岁以下的仅12人。

      “在选徒和传授技艺的环节上,过于严格的入选门槛、短时间难以掌握的技艺,以及个别家族性传承的限制等因素,导致年轻人很难真正进入非遗传承的领域。”张莅坤分析称,再加上生存压力、市场接受度和行业缺少荣誉度,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传承人老龄化,继承者难有合适人选,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愈加突出。部分非遗项目甚至有失传危险。

      此外,张莅坤还指出,由于忽视“非遗”的多样性、活态性、个性化特征,重申报而轻保护,导致非遗项目过度泛化,保护模式单一,使南京“非遗”传承发展陷入困境。“非遗保护的主要目的,一是让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传承下去,二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但在非遗申报的热潮中,却出现了盲目申报的现象。”

      同时,张莅坤等委员对于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无法打造非遗品牌,表示惋惜。他们认为,一项“非遗”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而传承并弘扬的过程就是继承和营销相结合过程。

      “因此,我们建议非遗工作的重点要从‘申报’‘评审’层面,向‘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运作’方向转变,让非遗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张莅坤说。

      针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窘迫性,张莅坤等委员们共同建议,设立南京“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及培育基地,集研究、非遗活态化展示、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为“非遗”项目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动力。同时,加大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给南京非遗项目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为其走进群众生活、走进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活力。此外,还可考虑非遗进校园,比如设置非遗工艺美术课,开设非遗传承培训班,为非遗艺人的培养和再教育提供深造平台。多措并举以促进非遗的系统化传承和产业链升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