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完成 南海更路簿入榜

      海南省文体厅非遗文化处利用1年时间组织专家调研组赴三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日前已完成报告。经调查,南海总计有13项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出炉,包括深海、浅海捕捞技术,以及南海更路簿、祭祀兄弟公、幼儿避邪吉祥物等均被甄选入榜,海洋特色凸显。

      2014年初,海南省文化主管部门启动了三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赴三沙多岛屿开展细致调查,尤其是对西沙群岛海域进行了重点普查。同时,为了完善相关资料,文体厅还组织专家根据活跃在三沙市的渔民籍贯情况,到文昌、琼海及万宁等地区走访调查熟知和了解三沙市情况的渔民,基本摸清和掌握了三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传统技艺以及民风民俗。

      据悉,此次普查也是自我国有“非遗”保护以来,海南省首次组织的对三沙的“非遗”普查。据非遗文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非遗”线索乍听起来与普通渔民日常生产劳作无异,但却不乏特色。比如深海捕捞技术抓鱼采用的是特殊的鱼箭,浅海捕捞技术中捡螺一项也很有特色,由于早期南海海上生活条件很差,渔民到海边怕布鞋湿,都是把鞋放在船上,穿自制的木屐,拿根拐杖,挎个竹篮,在海边捡螺,雨大时,加穿蓑衣。

      这些“非遗”线索在经过完善后都可以作为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有的甚至可以申报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项目。

      调查报告也显示,从资源现状来分析,尽管三沙市地区历史悠久,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仍比较淡薄,很多习俗都涉及海洋文化,但是生活习惯与琼海、文昌等沿海市县的渔民趋同,显然,三沙市更多的特色民间文化还在培育、酝酿之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