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增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重庆有5个项目入选。至此,重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44个。

      这5项新入选的国家级非遗分别是南岸区广阳镇的民间故事、石柱县的玩牛、彭水县的苗族民歌、大足区的宝顶架香庙会和丰都县的庙会。

      广阳镇民间故事

      广阳镇民间故事是南岸区广阳镇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总称。

      广阳镇民间故事内容庞杂,有神话传说、地方风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及笑话等,尤以本土传说、本土地名来历等故事的数量、完整程度突出。

      广阳镇民间故事总量达到4800则,健在的故事家中,会讲100则故事的有5人,200则的有3人,300则的有2人,500则的故事家有1人,800则的有1人,千则的有1人。

      玩牛

      玩牛流传于石柱县,是一种与农事相关,常在春节、谷雨季节和牛王节等节日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玩牛由七八个人配合表演,一人扮演放牛大哥或者大嫂,另两个人在牛道具内扮演牛身,其他四人为锣鼓手。玩牛主要舞蹈动作由牛身体内的舞者表现,前后两人协调配合,常见舞蹈表演形式有吃草、擦痒、滚水、跳坎、犁田、喝水摆尾和骑牛等。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集中分布于彭水县鞍子镇一带,内容丰富,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尤以情歌为主。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歌词结构有五言、七言、十字句和长短句。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

      苗族民歌紧贴当地民众生活,特别是婚恋中的盘歌习俗润饰和丰富了百姓生活,使地域习俗鲜特奇美,在传统音乐的对比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民俗文化价值。

      丰都庙会

      丰都庙会源于名山香会,始于西晋,已有上千年历史。

      丰都庙会起源于对诸神的信仰和各行业祖先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宝顶架香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流传于大足区,始于南宋,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而来。宝顶香会以观音菩萨为朝拜主神,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前后四五十天为活动会期(今3至7天),每届香会香客少则十多万,多达四五十万。信众来自云、贵、川、陕、湘、鄂、闽、粤等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