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孟母教子”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

      3日,记者从济宁市非遗保护中心获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济宁市共有4项非遗项目入选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

      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邹城市的孟母教子传说入选民间文学类;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金乡县的山东落子入选曲艺类,曲阜市的琉璃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任城区的二仙膏制作技艺入选传统医药类。

      此次入选民间文学类的邹城市的孟母教子传说,相较于此前已经入选的梁祝、鲁班传说等,是济宁市该类别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发掘、保护、开发最好的。邹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平介绍说,邹城市从2007年开始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而且城区依托“两孟”也设立了许多与“母教”有关的展示。

      在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邹城市也将进一步推广、普及孟母教子传说,李平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初步设想在今后的母亲文化节中,加入“母教”文化论坛。“同时,下一步我们还打算编排一部精品剧目,以更好的宣传‘母教’文化。”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济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到了17项。

      三个扩展项目也有颇多亮点

      所谓的扩展项目,是指此前已经有此类非遗项目入选后,再次有其他地市该类项目入选。金乡县的山东落子从隋末唐初流传至今,不仅有着曲艺价值,甚至还融入了一些杂技技艺。师承“山东落子王”戴永庆的张青敏,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落子在演唱者手中仅靠一个拇指支撑,唱到高潮的时候可以将落子抛向空中,再用拇指稳稳地接住。

      本次同为扩展项的还有曲阜的琉璃烧制技艺和任城区的二仙膏制作技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现在能烧制琉璃的人越来越少,这种工艺也面临着失传。“能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对济宁市在琉璃烧制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巨大的意义。”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入选的四个非遗项目中,一大亮点莫过于二仙膏制作技艺。“该技艺此前是济宁市第一个成为传统医药类的省级非遗项目,如今也填补了济宁市在该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空白。”该工作人员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