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虎头鞋千年技艺,只剩一人坚守

在高港口岸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民俗:每逢端午时节,家人都会给刚出生的婴儿穿“虎头鞋”,以避邪去“五毒”,保佑一生平安。这一习俗已流传千年,“口岸虎头鞋”也名声在外。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和制作技艺,2011年,口岸虎头鞋制作技艺入选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却步履维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高港口岸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民俗:每逢端午时节,家人都会给刚出生的婴儿穿“虎头鞋”,以避邪去“五毒”,保佑一生平安。这一习俗已流传千年,“口岸虎头鞋”也名声在外。

      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和制作技艺,2011年,口岸虎头鞋制作技艺入选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却步履维艰。

      一个人的坚守

      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这种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虎头鞋的传说很多,每个地方的说法不一样,不过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预示着宝宝像小老虎一样平平安安长大。

      高港区口岸街道邓小华的家中,有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每天她料理好家务后,就在这里开始绣虎头鞋。不夸张地说,在高港,你能找到的虎头鞋,都出自她之手。

      邓小华做虎头鞋手艺来自家传,历经曾祖母、祖母、母亲三代,她是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57岁的邓小华自幼受到母亲耳濡目染,制作虎头鞋已有30多年。

      用黑色丝线绣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用各取一半的黑白丝线搓成一根绣成眉毛和睫毛,再用五彩的丝线捋顺做成胡子……在邓小华的手上,半小时内,一块红色的锦缎上便出现了一个惟妙惟肖的老虎头雏形。

      邓小华说,一双虎头鞋,要经过纳鞋底、拼布、挑花、绣花、补花、粘胡须、滚边、镶边等十多道工序,制作一双鞋要纳千针以上。“这是技术活,想要做得好,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邓小华不仅全面继承了母亲的传统制作技艺,自己还有创新。她将原有的单一品种发展成系列品种,如从虎头制作上分为粘贴、刺绣;虎头刺绣又分为“菊花眉”、“寿桃鼻”、“长生果嘴”,菊花眉又分成“丝菊眉”(金黄)、“墨菊眉”(墨绿)等。从鞋帮图案上,分为“盘虎爪”、“绣花卉”;从季节适用上分为“单鞋(方口)”“棉鞋(圆口)”等。

      “以前,这张桌子前,我和母亲各坐在一侧,一绣就是一整天。”邓小华指着小房间里的一张方桌说,现在母亲已到耄耋之年,除了有时帮忙裁剪料子,已经没有精力坐上很久来完成一双虎头鞋了。

      “现在,做虎头鞋的,只剩下我一个了。”邓小华缓缓地说。

      产业化难题

      制作一双虎头鞋,邓小华最快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一年下来,她差不多能完成二百到三百双鞋。在市面上,她制作的虎头鞋,每双定价在68到100元之间。

      “每年300双,已经是我的极限,不可能再多了。”面对通过各种渠道来买虎头鞋的,邓小华既开心又烦恼。

      儿子曾将她制作的虎头鞋拍成照片发上网,拿到了一笔80双鞋的订单,买家唯一的条件是一个星期内交货。可凭借她一个人的力量,就算加班加点也需要两个多月,最后只能拒绝。

      为什么不把这门手艺传授给别人?说起虎头鞋制作的传承,邓小华既无奈又担忧。“我两个儿媳妇,让她们一心呆在家里做虎头鞋,她们不愿意。”她道出原因:一双虎头鞋撇去成本,利润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根本不成正比,一个月下来还没有在外打工挣得多。

      也有不少外面的人来拜师学艺,因为耐心不够或者觉得太辛苦,很快就放弃了。邓小华很担心,这门手艺到自己这一代会失传。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虎头鞋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靠言传身教来延续和发展。而在工业化进程中,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面临诸多难题。

      高港区非遗保护工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严惠仲说,像邓小华这样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目前没有任何补贴政策,如果以此技艺为生,生活都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因而也很难吸引并留住人。

      探索与商业联姻

      如何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全国都在积极探索,与商业联姻、与旅游牵手等,不少地方已走出不少成功的新路子。

      比如山西,将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及其资源转化为批量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东则将非遗项目“舞火狗”与旅游联手,打造出龙门的旅游品牌。这些成功做法,给虎头鞋技艺保护带来了一些启发。

      据了解,目前高港区正在口岸古镇基础上,打造柴墟水景街区,集旅游、商贸、观光、居住为一体。“将来,邓小华的虎头鞋会进驻街区,成立虎头鞋陈列店和工艺制作室。”严惠仲说,非遗项目进入街区,既能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也能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品相结合,让观光的游客不仅有得买、有得玩,而且有得看、有得学,在此过程中,实现非遗项目走市场之路,步入传承发展的良性轨道。

      同时,借助端午、春节以及每年一度的全国“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的影响力,让邓小华等非遗传承人从家中的小作坊中走出来,集中展示技艺和作品,将地方传统工艺向全国推介。

      面对虎头鞋制作技艺后继乏人的困境,这几年,高港区也在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严惠仲表示,接下来,还打算与泰州高校合作,尽可能搭建起“非遗”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平台,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

      图①:传统的虎头鞋样式

      图②:改良后的虎头鞋样式

      图③:邓小华缝制的杯垫和帽子

      图④:邓小华制作虎头鞋

      记者手记

      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当今生活琳琅满目,昔日精彩渐行渐远。手工业品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

      纵观中国手工业,跟市场结合比较好的有杭州丝绸、景德镇陶瓷,但真正跟商业化相结合、有品牌意识的,还是很少。大部分的手工业还是以前传统手艺的延展,没有做成更实用的东西,或者以一种商业模式去运营。

      就虎头鞋制作来说,如果实现了产业化,那80双的订单,根本不算啥。关键要解决的是,实行大规模生产后保持产品品质的问题。

      此外,现代产品更注重的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虎头鞋的审美功能有了,能不能更实用一些?比如,底子采用结实耐磨的橡胶底,鞋型更富有变化,或者尝试做成人版虎头鞋,等等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在地球越来越扁平的今天,产品一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非常有生命力,希望虎头鞋不仅仅承载驱邪纳福的意义,更要成为一种泰州乃至中国的特色符号,做成品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