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 从不外传绝技公开招徒

      广安门内的长椿寺,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在地。400多年历史的古刹,让这里少了几分墙外的喧嚣,多了几分内心的宁静。上周四,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及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人,聚集于此展示绝活,不为博人眼球,只为公开招徒。这也是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其中前四门手艺始终是行内师徒、家族传承,从没公开外传过。昨天记者了解到,四天来已有不少人来咨询报名。

      四门绝艺香火难继

      公开收徒,为的是破解传人“老龄化”难题。西城区非遗项目丰富,占全市非遗资源的近三分之一。但目前,全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有些项目被设为“濒危非遗项目”,有些项目甚至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失传。

      打破旧的传承观念,公开招选传人已是势在必行。“经过前期与传承人进行沟通,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愿意把技艺传播给爱好者,扭转传承难以为继的现状,把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发扬光大。”西城区文化委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四门绝艺的传承人即是如此。如今,他们将此前一直在行内、家族内传习的技艺,和盘托出,摆到众人面前。

      刻瓷,即是在瓷器釉面上进行雕刻。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府承办清廷农工部工艺学堂,邀善刻瓷的华约三教授镌瓷一科,生徒20余名,其中,陈智光学而不辍。北京刻瓷的声名从这里逐渐开始流传,历经百余年。如今,眼前这位已须发皆白的老者即是陈智光之子、第三代传人——陈永昌。

      老人说,北京刻瓷的最大特点就是钻石刀、钢錾相结合,刻出来的效果近似笔墨,而其他光用錾子錾出来的画面效果类似素描,意境自然差之千里。

      慢工出细活,陈永昌平均一年才雕刻一件作品。也正是因为“不出活”,眼下落得个无“徒”问津。

      面临类似境况的还有泥塑彩绘脸谱传人佟秀芬。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上世纪70年代末,佟秀芬拜著名脸谱画家唐景耀为师,继承了泥塑脸谱技艺。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还要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工艺之繁复素有“三型七彩”之说。

      如今,佟秀芬的儿子林泓魁成了脸谱绘制技艺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全家人分工明确,丈夫林松负责前期做模型和坯子,佟秀芬主要负责画脸谱,后期扎额子、配框子、做一些服饰、盔帽、道具等活儿都由儿子林泓魁担当,一家三口在小“流水线”上传承着国粹艺术。

      草编、戏曲盔头制作技艺的两位传人裕庸、李继宗,遭遇也是大同小异。“掌握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是我们的本分,把它传下去更是我们的责任。”李继宗老人深情地说,眼中充满期待。

      三进故宫复原技艺

      那边因行内师徒、家族传承而面临后继乏人,这边宫毯制作因为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也面临传承难题。精美绝伦的“盘金毯”,见证了北京宫毯由兴盛到败落,又从抢救到传承的过程。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王国英,向记者讲起了传奇往事。

      宫毯过去曾是皇宫专用品,但到了清朝制作宫毯的行当渐渐败落。而后,这些宫毯手工艺者为了谋生便在北京开起了地毯店。由于全部是手工编制,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在流入民间后,一些精细的编织技艺很难广泛流传开来,盘金毯就是其中之一。

      王国英说,“盘金毯”是宫毯中的极品,织造时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金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而且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2003年在专家带领下,北京地毯五厂成立了盘金丝毯抢救小组,王国英和她的师傅、国家级宫毯技艺传承人康玉生就是小组成员。挖掘小组三进故宫,仔细研究,并把“盘金毯”的技术进行了复原整理。王国英说,“从2003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第一块盘金丝毯织出来,我们用了两年时间。”

      2005年,北京地毯五厂开始恢复生产“盘金毯”,2008年,北京宫毯织造技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国英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那一年,她从事地毯织造已经20多年。

      1980年,王国英进入技校学习织造地毯。当年的28个同学中,如今坚守在地毯行业的仅有4人。“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枯燥……真正能踏实下来跟我学习织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王国英说,通过这次招募,能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宫毯,关心、关注、喜欢这个项目。王国英也希望通过边制作边学习的教授方式,让志愿者们从入门开始系统学习,到课业结束时能简单织出小型作品。“有成效才能有兴趣,希望这其中有志愿者日后可以成为传承人的后备力量,成为未来的大师。”

      将整理非遗教案扩大传承

      令人欣喜的是,招募传承志愿者刚刚四天时间,就迎来了一拨拨踊跃的报名者,其中有社区工作者、大学生、年轻的公司白领,甚至还有退休在家的老人。为了保证传承效果,收徒给出了年龄限制:18岁到55岁之间。

      报名到本月底截止。原则上,五个非遗项目每个招收五名学员。“目前各项目总共已经招到了23名志愿者。其中草编最惹人青睐,已招到5名。”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杨飞告诉记者,下月初将举办师徒双选会,所有报名者都要经过师傅的现场面试,看看有无功底,手上功夫是否灵巧,有没有传承的天分,还要保证有富余时间来钻研。

      各位传承人会向亲自选拔出来的传承志愿者传授非遗技艺,整个学习课时共计24次。学习结束后,传承志愿者将与传承人同台献艺,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表现优秀的志愿者方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入室弟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

      西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与文物保护不一样,非遗保护更偏重于传承。虽然区文化委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但只限于普及和传播,真正要发挥传承人作用,把传统文化继承还要靠传承人手把手的教授、传习。今后,区文化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通过整理非遗教案、拍摄非遗纪录片等方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留有记载,便于传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