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让非遗“走出深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楚州十番锣鼓

 

      江苏省淮安市的仇桥杂技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去年底,淮安市淮安区的近50个杂技表演团体年收入总数已超过2亿元大关,而这只是淮安区政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下,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市场开拓的其中一个案例而已。

 

      与仇桥杂技竞相争艳的非遗项目在淮安区比比皆是。韵味十足的楚州十番锣鼓、委婉悠扬的南闸民歌、奇香四溢的淮安茶馓……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近年来已逐步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重新回到群众身边、走向市场,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巧借节会,让非遗放异彩

 

      “我站在湖岸边望啊,将我郎儿等;湖面风儿吹,小船浪里行……”在今年第9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唱的南闸民歌《西凉月》,作为淮安市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的开场节目,赢得了阵阵掌声。

 

      谈及这几年南闸民歌的变化,该项目的传承人金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只是在田间地头唱一下,自娱自乐,现在有了政府的宣传推广,我们的名气响了,请我们去唱歌的人也多了。”

 

      该区文广新局局长杨文杰说,传统节日和大型节庆活动原本就是非遗很好的宣传展示平台,通过展示能提高群众对非遗的知晓率,同时也能为传承人寻找到更多的商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接洽和推动下,省内外的大型节会上都能看到淮安区非遗项目的身影。2010年6月,该区楚州十番锣鼓入选上海世博会“人文江苏”专场演出;2013年6月,该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淮安茶馓制作技艺双双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一展绝技……

 

      为市场和未来培养年轻传人

 

      “要推行生产性保护,让非遗走向市场,就必须活水养鱼。”淮安区文化馆馆长吉凤山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活态传承问题,没有年轻人来接续,不仅做不到活态传承,更不可能走向市场,我们要为市场、项目和未来培养年轻传人。

 

      楚州十番锣鼓是当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做好十番锣鼓的传承工作,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该区文化馆多次举办十番锣鼓研习班,并对青少年演奏人员进行免费培训,重点突出对18到35岁年轻人的培养。近两年来,当地举办十番锣鼓演奏培训10余期,培训人员共计100余人次,部分人员还参加了相关的演出活动。

 

      与此同时,为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近几年该区政府每年都从财政中拨出专款,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经费补助,对于非遗项目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比如对南闸民歌每年的投入在6万元左右,主要用于民歌的收集整理、资料出版、排练演出等;对于其他传统技艺类项目,每个项目每年投入不低于5万元。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人周宝洪说:“区委、区政府对十番锣鼓十分重视,已由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作抢救性发掘整理,搜集整理了《金盘捞月》等10部曲目,并组成10多人的民间表演队伍,使这一遗产再度展现于世人面前。”

 

      “沉睡”的遗产重焕生机

 

      为了让“沉睡”的非遗重焕生机,淮安区注重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在当地河下古镇精心打造了非遗一条街。李记纸扎店,纸扎的驴不仅能摇头摆尾,还能让人“骑”;钱家绒花布鞋店,用糊底骨、打布条、绣花、缝边等12道工序制作的绒花布鞋让人爱不释手;效娲泥艺店,博古架上摆放的观音端庄慈祥、美猴王活灵活现……

 

      由于多措并举,如今该区的许多非遗项目已名声在外。“今年3月,央视《乡土》栏目介绍的就是我家制作的钦工肉圆。”省级非遗项目钦工肉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忠良笑着说,“我现在的水平,按职称来讲应该属于肉圆界的副教授了。”

 

      钦工肉圆打起了“央视牌”,市级非遗项目淮安茶馓在产品包装上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淮安茶馓创于清朝后期,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1930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银质奖章……

 

      针对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等非遗项目的属性,淮安区各级政府顺应其自身特点,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把“作品”变成“产品”。钦工肉圆的传承人李晓春成立了钦工肉类制品有限公司,开发出钦工肉圆速冻产品和真空包装产品,产品已逐步打入了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淮安狗皮膏”以组方科学、疗效显著驰名,其第16代传人殷大彰一面在自己开办的中医馆里扩大临床范围,一面积极对外招商;市级非遗项目博里农民画与翔宇教育集团“联姻”后,衍生出的领带、纱巾、手机套等系列民间美术工艺品、礼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目前,淮安区的许多非遗项目正在市场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