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非遗”土家织锦面临失传

      虽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是依赖手工制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技艺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对于土家织锦的发祥地、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土家织锦传人刘代娥而言,情况更是如此。

 

  土家人的“西兰卡普”

 

  不会唱,也不那么能言会道,但湖南武陵山区勤劳的土家族人的双手往往巧夺天工。

 

  流传于土家族的有位名为西兰的土家姑娘尤其如此。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

 

  为了绣出白果花,她半夜独自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砍断白果树,西兰不幸遇难。她织的花布却流传了下来。花布名为“卡普”。于是,“西兰卡普”寄托着土家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归传说。但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源远流长。

 

  史载,土家织锦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大用场,甚至成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信物。

 

  这样的风俗流传至今。然而,因为依靠纯手工制作,土家织锦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织机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在位于龙山县苗儿滩镇境内,湖南省龙山县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的地方,有一依山傍水、渔舟唱晚、民风古朴的自然村落,她就是武陵土家第一寨—捞车河,又称惹巴拉土家古寨(山寨),惹巴拉是土家语,意即美好的意思。

 

  远古时代,这里曾是土著部落惹巴冲的领地,如今这里山环水绕,古树掩映,古村寨仍保留着聚族而居的部落遗风。

 

  洗车河一路奔腾而下,到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酉水流域少有的平川大坝。两条江将寨子一分为三,河西的惹巴拉,河东的捞车、梁家寨、耶铺,以及洗车河南边的六合村。

 

  这个原始的土家自然村落,按姓氏集聚着千户人家,以彭、梁、向三大姓为主,村民们说他们都是土司时期三位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的后代。

 

  捞车河村村长向福孝介绍,该村村民有1800多人,而土家织锦的织机基本每家每户都具备。据不完全统计,村里光织机就有近500台。但大多数处于“闲”状态。

 

  “土家姑娘家多少都会织锦。”向福孝说,史书记载,这里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曾一度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繁荣景象。捞车河村村民们一直在用织机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向福孝说,村子里的青壮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留在村子里的基本是未成年人以及上了年纪的村民,因此土家织锦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捞车河村附近的六合村。六合村村民朱元龙告诉记者,村子里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梯玛歌等数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土家哭嫁歌等民俗文化,但这些技艺出现了传承上的困难。

 

  朱元龙认为,相比较享有“中国土家之源”、“中国土家第一村”、“土家织锦之乡”等美誉的捞车河村,六合村不太受人重视。

 

  “我们村里也有相当优秀的土家织锦传人,但是在1100多位村民中,几乎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坐下来从事土家织锦了。”朱元龙说。

 

  土家织锦“后继乏人”

 

  捞车河村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捞车河村出了“刘氏三姐妹”。见到刘氏三姐妹之一刘代娥的时候,她还在村里不声不响地织着土家的“西兰卡普”。

 

  在刘代娥的家中,挂载了《岩墙花》、《船船花》、《老鼠娶亲》等多幅代表作。

 

  出生于1955年的刘代娥在11岁那年便跟随祖母彭妹学织土家锦。在45年的织锦生涯中,她收集整理了220种传统纹样,将土家织锦中各“流派”、“风格”、“技法”等精髓融会贯通,掌握了10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

 

  1986年,刘代娥与姐姐刘代玉、妹妹刘代英在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创建了织锦厂。随后,该厂屡屡作出生产结构的调整,但始终无法打开市场的销路,最终该厂停产。

 

  在这近30年间,创业不成功而坚持制作土家织锦至今的三姐妹中只有刘代娥一人。

 

  村长向福孝说,刘代娥的作品《椅子花》、《粑粑架》、《珍兽图》、《船船花》、《四十八勾》多次获奖。《椅子花》等5件作品连续被中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

 

  2007年,刘代娥被国务院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最让刘代娥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去了城里打工,村子里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土家织锦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

 

  刘代娥说,自己坚持至今,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土家织锦的技艺就此消失。“ 虽然土家织锦被列入了遗产保护的项目,但是大家都去了城里,再也没人从事这门技艺,可能就会失传了。”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