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遗保护十年 得失何在

      2003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非遗在我国落地刚过10年。2004年,宁夏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宁夏首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06年,花儿、回族民间乐器、回族服饰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0年间,因挖掘、抢救、保护,数以百计的非遗一批一批进入宁夏百姓视野。

 

      那么,10年间,那些被发现的非遗究竟“活”得如何?保护是否切实有效?传承是否遭遇瓶颈?今后更多的10年,我们的非遗又该何去何从?

 

      10年之得:非遗渐入人心

 

      2月7日,杨达吾德开烧了马年的第一炉泥哇呜(一种回族乐器),窑炉就在他住所院外的一处角落里,炉内温度达到740℃,窑顶冲出的热气迅速融化了窑炉顶部的积雪。

 

      早早开炉,杨达吾德是为给几名慕名学艺的人演示祖传技艺泥哇呜的制作过程。前来的人是几名银川十八中的老师,他们打算新学期将泥哇呜的加工制作及吹奏列入到本校课程中。

 

      作为宁夏首批国家级非遗传人,杨达吾德凭着对祖传技艺的坚守、创新、钻研让泥哇呜被人所熟知。仅2013年,在他家的小院落里,他就烧制了4万多个泥哇呜,实现销售额20多万元。

 

      让杨达吾德将小小的泥哇呜的价值挖掘得如此极致的,就是非遗保护工程。从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首次传入宁夏开始,近10年,宁夏已先后有10个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非遗成为区级非遗项目,7人成为国家级非遗传人,143人成为区级非遗传人,至于市级、县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就更是数以百计。对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还会给以资助,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像杨达吾德,每年就能得到国家1万元的非遗传承经费支持。

 

      也是因了这份重视和保护,宁夏回族剪纸、刺绣、口弦等人们视而不见或无人知晓的民间技艺登上上海世博会、中阿博览会等文化舞台。不仅如此,在宁夏本土,非遗项目也没少登台亮相,各大景区,各个节庆活动,少了非遗的展示,似乎就少了吸引人的特色。

 

      非遗保护,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非遗是种公共遗产。“对非遗有了公共意识,这很难得,说明非遗的价值逐渐被公众看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雷侃说,她见证了宁夏非遗保护从冷到热的10年历程。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