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项目借非遗节“复活”

  2014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近日在崂山区世纪广场举行,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得到充分展现,28支来自崂山区各社区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展示了地功拳、跑驴、旱船、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用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的话说,这些非遗项目调动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自身也借助非遗节这个平台扩大了群众基础,提高了知名度,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

 

  百年地功拳亟需传承人

 

  在当天进行的崂山民间艺术表演赛中,具有120余年历史的本地武术—青岛地功拳作为惟一的武术项目进行了展示,七八名十岁左右的孩子表演了腿法奇猛、腰身柔灵的地功拳,让观众充分领略了这个区级非遗项目的魅力。“青岛地功拳自成一派也有120余年的历史了。”作为青岛地功拳第五代传人,地功拳武馆馆长刁锡环表示,青岛地功拳是本土传统武术的代表,其练习者不局限于青岛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台湾地区都曾有人专门来青岛学习地功拳。经过连续五年参加崂山非遗节和啤酒节,青岛地功拳的影响力逐渐得到提升。目前,在青岛地区跟着刁锡环学习的学生有40多人。

 

  刁锡环认为,学习武术是一辈子的事。作为区级非遗项目,地功拳要想得到很好地传承,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借助非遗节和啤酒节进行推广外,他还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开办了地功拳武馆,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授课。“只有在地功拳练习者达到成百上千人后,群众基础扎实了,练的人多了,才能从中挑选到更好、更优秀的传承人。”刁锡环希望能借助更多的平台,做好地功拳的传承工作。

 

  28支队伍传承非遗项目

 

  “从崂山非遗节举办之初,我们就把挖掘民间艺术、传承民俗文化作为主要任务,五年时间,已吸引28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参加非遗节。”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地功拳、孙家下庄舞龙等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崂山区积极推动它们成为国家级、省级和区级的非遗项目,并通过一年一度的非遗节、啤酒节扩大影响,提高了这些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传承。

 

  近年来,崂山区民间艺术团队还挖掘了新的艺术项目,并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像沙子口街道北崂社区挖掘地方秧歌文化编排的“跑驴”表演,巧妙地将非遗项目中的传说故事揉进了传统表演剧目中,充分体现了地秧歌特有的风趣和幽默滑稽的表演特征;成立于2007年的牟家锣鼓队吸收了鲁东锣鼓、山西锣鼓和河南锣鼓优点,表演节奏变化多样,洪亮而不单调,动作热情奔放,粗犷有力。尤其是队伍中直径2.0米的大鼓响彻“山里山外”,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民众性。

 

  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崂山非遗节的平台作用还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以方便更多本土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得到传承和推广。

 

  2014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现场。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