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乏 东北非遗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在黄土村道旁,李高志停下车,先从后备箱里抬出一台小太阳取暖器,然后抱着走向路旁的一座民宅。这里是沈阳北郊王家沟附近的一处不知名的村落,李高志在这里租下带院子的三间民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技艺的临时传承场地。与其相邻的,是堆满废旧包装袋和轮胎的破落院落。
李高志师爷留下的作品 孙海 翻拍
有例为证
曾用于沈阳故宫维修
三间民房里,正屋正中的木凳上,摆着个做工精细的斗拱,红松部件衔接得严丝合缝。李高志一块块将斗拱拆下来,再安装上去,手法娴熟。里屋的土炕上,一块宽约两米的木制门斗,也充满了浓郁的古典特色,让人爱不释手。李高志解释说:“这其实不是我最擅长的技术,彩画地仗技法才是我最擅长的!”
报送给文化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中这样描述道:东北古建筑地仗、彩画技艺,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装饰流派,涵盖辽吉黑内蒙古地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沈阳故宫古建筑修缮工作,广泛采用了东北古建筑地仗、彩画技艺。
具体到地域,由于东北冬季高寒、夏天高温、湿度差异大,因此木结构的防朽、防蛀技术又迥异于关内。李高志说:“考古上讲,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一年半,东北地区的地仗技术,在工艺上很独特。”
彩画技术,源自于清朝官式彩画及地方民间画派,在用料、技法上,融合了东北多民族文化。李高志说:“因为南方冬季有油菜花,有颜色,所以南方不流行彩画,墙也是白墙。而东北冬天色彩单调,所以东北彩画多采用一些大红大绿的色彩进行调节。有人说这是俗,其实这是地域文化的表现。”
李高志还提到,他去过的一些东北古建筑,尤其是寺庙,内檐、外檐彩画,还有壁画,很多采用的都是西游记的场景,为什么会这样?他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面临困境
难以为继的传统
遗憾的是,东北古建筑彩画、地仗技术日渐式微,整个东北只有李高志一家余脉。即便在2011年,上述传统技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情况也依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李高志说,这里面有一点偶然因素。
2006年至2008年间,父亲李松柏带领李高志等人,负责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庆宁寺地仗、内外檐彩画复原修缮工作。李高志说:“后大殿基本上做完了,六字真言天花板也画了200多块,干了一半不用我们了,几十万打了水漂了。”
尾款没有结,但是人工钱却没少花,李高志和父亲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填补进去之后,传承工作却做不下去了。“资金链断了,没有资金继续做公益性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团队也散了。”
其实,偶然之外也是必然。
传统地仗工艺,为确保木质结构几十年不开裂、朽蛀,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来做,而且冬夏两季不能施工,古建筑修缮、仿古建筑建设的周期,一般要一到两年左右。因此,很多时候并不被市场认可。
这也导致虽然东北有一大批文保古建筑需要维修,而且新建的大批仿古建筑的表面都离不开彩画、地仗的修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李高志却面临找不到工程可做的窘境。
李高志把朝阳云接寺壁画修缮前后的照片给记者看,言辞里痛心疾首。他说:“我们这些传统工艺,不如人家画漫画的好找工作。一个工程,甲方最关心的是多少钱能修好?最快要多久能做完?在墙上画一幅漫画,当然是又快又省钱了,相比之下,传统工艺根本没有竞争力。可是这是修缮吗?我觉得这是破坏。”
李高志还遇到过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去过的一个寺院,原来梁枋上精美的人物彩画,后来找人维修,干脆把画面全铲下来,再涂一层红油漆。我们去了,周围的居民都说,哎!你们来晚了!”
观点碰撞
追求奢侈还是遵循传统?
李高志再次提到了庆宁寺。他说:“之所以做不下去了,是因为甲方说我们的彩画技术和北京天安门的不一样。其实就应该是不一样的。”
北京故宫是皇家建筑,采用的是和玺彩画。李高志介绍说:“琉璃瓦、沥粉金龙,和玺彩画体现的是皇权,是中国最高文化的象征。现在一些仿古的酒店、药店门前,都是用的和玺彩画。而传统意义上讲,应该用青瓦配地方彩画。但是现在没有人了解传统文化。这样的滥用,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由此带来的,是类似千城一面的恶果。“都用和玺彩画,都建北京四合院。那大家都去北京看好了,谁还会来沈阳看?传统丢失了,传统文化里讲究的东西都没了。”
李高志认为,这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奢侈文化观,在他看来,包括清宫戏,传递的都是糟粕,真正鼓舞人的东西并不是这些。“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为什么用这个兽?没人关心这个。年轻人受的教育,都喜欢当领导,没人说自己愿意当匠人、工人。”
看过日本的非遗资料片,李高志感慨良多。“日本的年轻人学传统木匠,古建筑维修就由这些人来做,尽管有的工程排到7年后,但也依然等着他来修。我们的社会就应该营造出这个氛围。”
未来之路
再艰难也要传承
现实很艰难,但李高志始终没有放弃。李高志在总结历代传承人技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可以让彩画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的衍生产品“彩画挂屏”。今年3月,李高志第一次收到了文化部拨给的45万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费”。
李高志希望,借着这笔经费,继续自己的传承之路。他找到媒体,希望能够帮助他找到有绘画基础,又能吃苦耐劳的10名学员,进行为期150天的彩画、地仗技艺培训,每周一到周六上课,每天8小时,每人每天补助80元。
同时,他还向省文化厅递交申请,希望能为他筹划的“抢救性记录”东北古建筑摄影外拍活动提供书面支持。
在李高志个人制定的未来三年规划里,他希望能够尽快挑选到适合接任传承人的人才,同时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他说:“你看看沈阳故宫里面的流传下来的彩画,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是正能量。民族精神靠什么传承?我觉得,还是要靠这些传统文化。”
人物名片
李高志:36岁,曾想成为中文系大学生,高中毕业后,在父亲李松柏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传统彩画、地仗技术。如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一名像前几代传承人一样坚守的彩画匠人,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寻找到愿意心无旁骛钻研技艺的年轻人,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和做法还有他的传统技艺,与社会现实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李高志说,很多时候,他觉得很孤独。
名词解释
地仗技术:用李高志的话说,地仗技术就是古建筑木结构的防朽、防蛀技术,采用的是纯自然的桐油、猪血做原料。他说:“古建筑基本上都是梁柱做支撑,通俗讲,就是所谓的墙倒屋不塌。木结构的防朽技术,往往决定着古建筑的寿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